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AI(人工智能)通识课全面铺开,上学不用自带餐具,成长档案全新升级……新学期,一系列聚焦“减负提质”的新变化将在中小学推开。
新学期开始,本市1400余所中小学将实现AI通识课程全覆盖,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最近,各校老师正在为这门新课程做准备。
“我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感知到创制的螺旋式上升学习路径,分层设计课程主题。”中关村第三小学信息中心主任郝石佩举例,一二年级主打“玩中学”,学生将在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中体验AI创作的快乐;三年级开始认识AI,辨别生活中的AI应用;四至六年级课程从理解AI背后的数据、学习AI算法,到使用AI搭建一些简单应用,引导学生从学习者逐渐转变为创造者。
配合AI课堂,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将上线新设备——“智能助教助学大模型”终端,支持师生实时互动答疑。该校还采购了开源硬件套件,用于学生动手实践物联网和简单算法开发。广渠门中学则将生物学、计算机等学科与AI课程结合,从“AI+五育”融合的角度入手,开展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辅助美术、微电影、音乐等多种课程。
中小学部分年级还将启用新教材,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专家说,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学会应用”和“跨学科实践”,增加真实情境案例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中小学生的“小书包”还将实打实的减重——本学期起,中小学生实现免自带餐具。本市持续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模式,对部分学校进行改扩建,挖潜空间设置“微厨”,增设餐具洗消设备,并严格制定校园餐具消毒标准,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的“隐形负担”。
从“舌尖”到“心间”,各校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学期,市教委将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身心发展、学业表现、兴趣特长、成长历程、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等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各校将试点设立“成长导师”,结合成长档案,为需要引导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