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北农村的泥泞小路,到纵横神州的高铁网络;从四天三夜的求学漫路,到风驰电掣的“复兴”速度。四十载春秋,他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半生耕耘,他用师者的高尚情怀,将科学薪火代代相传。
从1981年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到成长为学校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十余年来,翟婉明始终全身心投入轨道交通工程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高铁引领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初心如磐:立志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
1981年,18岁的翟婉明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报考交通大学的初心,源于他童年时的经历。“小时候,家乡交通极为不便,连过长江都需依靠轮渡,这使我对‘交通’二字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然而,翟婉明第一次乘坐火车从江苏靖江前往四川峨眉的求学之路却异常坎坷——途中遭遇塌方,不得不辗转上海、昆明,历时四天三夜才抵达学校。一路颠簸,饥饿、拥挤与疲惫交织,这段艰辛旅程成为他刻骨铭心的“入学第一课”。
翟婉明深切感受到中国铁路的落后。“作为一名铁路专业的新生,那种感觉就好像当头挨了一棒。”自此,翟婉明立志要改变中国铁路落后的面貌。
“我来自农村,能有机会上大学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攻读研究生期间,翟婉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怀着感恩与报效之心,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除了每周六看一场露天电影,他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课余时间都用来自习,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攻读博士期间,学校计算机资源紧张,我就采取‘错峰’策略:白天别人上机时,我专注理论推导和分析;晚上机房里人少了,我就同时操作多台计算机,输入大量参数进行运算,并在第二天清晨别人到来前取回计算结果。”翟婉明说。
至今,翟婉明仍保持着“错峰”工作的习惯。即使当选院士后工作更加繁重,他依然坚持每天上午、下午下班后再多工作一小时。这段旁人休息、吃饭的时间,成了他静心钻研的宝贵光阴。
创新铸钥: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
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背后是无数科技难题的攻克。翟婉明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其理论模型被国际同行称为“翟模型”,数值计算方法被誉为“翟方法”,获得广泛认可与应用。
翟婉明进一步提出机车车辆与线路动力性能最佳匹配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并主持构建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体系。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多条高速铁路的工程设计与安全评估,包括京沪高铁、福厦高铁、昌赣高铁等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
翟婉明还直接参与了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的科研攻关。“2003年底,在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前夕,一种主力型号机车在试验中出现横向振动超标问题。我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深入调研、分析症结,运用其理论反复优化参数,在不到一个月内成功解决该难题,为提速扫清了障碍。“
因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翟婉明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陈嘉庚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等重要奖项。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面对“未来高铁还能跑多快?”的提问,翟婉明语气坚定:“这个答案,应该由我们中国铁路来书写。”
师者之魂:薪火相传照远途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翟婉明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重中之重。他在育人上倾注大量心血,从不吝惜时间。他春风化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恪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因材施教,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悉心指导,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逐字逐句修改论文。
在西南交大,翟婉明的“严”是出了名的。他常说:“铁轨上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引发事故,科学研究岂能有丝毫马虎?”这份严格,是他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扎实稳健的学风。
翟婉明注重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学生,探索出一套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至今,他已培养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参与单位,西南交大对口支援兰州交通大学。十余年来,翟婉明每年专门抽出时间前往兰州交大讲学、指导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已为该校培养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博士研究生全部留校任教、扎根西部,为提升西部高校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作出积极贡献。
翟婉明将教书育人视为终身事业,深受学生尊敬与爱戴,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他所带领的团队也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中国高铁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持续引领世界高铁发展,造福全人类。高铁梦就是我的‘中国梦’!”翟婉明用数十年的执着坚守与默默奉献,不断践行着这一崇高梦想。
下一篇:别让网络烂梗扭曲青少年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