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初中老师严肃制止网络烂梗在校内传播”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网言网语本应是互联网时代的鲜活表达,然而现实一些无营养烂梗在校园蔓延,不少中小学生热衷于“网梗”,日常对话靠“梗”推进。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些歪曲了本义的网络烂梗弱化了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甚至出现“文字失语”现象。网络热梗使用不当可能削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规范语言的尊重与传承,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化的正确认知。例如,将“绿茶”等词汇与低俗含义关联,可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网络热梗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包裹着低俗内核与恶意导向的网络烂梗——它们看似是玩笑、调侃,实则暗藏着对文明底线的践踏、对正确价值观的扭曲。
整治网络烂梗泛滥需要构建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治理体系。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既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避免向青少年推送低俗烂梗,更要建立非规范语言过滤功能。
有些家长、老师听不懂这些网络热梗,跟孩子交流起来更是一头雾水。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教育引导难度增大。家长不妨主动了解,加强与孩子对话交流。学校可将“网言网语”纳入语言教育,引导学生辨析“网言网语”与“文字失语”的界限。特别是面对“黑话烂梗”的时候更加不能只靠等着它们被自然淘汰,应该积极干预、主动引导避免这些“黑话烂梗”扭曲青少年价值观。
平台尽到守门责任,家校形成教育合力,青少年具备辨别能力,网络空间方能生长出既鲜活生动又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热梗,每一次表达也将成为心灵的桥梁。
张佳诺
上一篇:高铁梦就是我的“中国梦”
下一篇:让崇德向善引领校园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