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创始人
2025-10-12 05:22:33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年来已经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展望未来,各成员国仍须遵循“上海精神”,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更好发挥组织功能。

习近平指出,从黄浦江畔到海河之滨,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不平凡发展历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4年来,成员国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历史性成就,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上海合作组织率先建立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机制,最早采取打击“三股势力”的多边行动,维护了地区和平安宁;率先启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使地区发展繁荣动力更加充足,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更加完善;率先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宣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促进了各成员国人民相亲、民心相通;率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强调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联系起来,同各成员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起来。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牢记初心使命,积极担当作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坚定前行。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周易·系辞》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哲学更多强调“生”的本源价值。“生”作为《周易》所确立的最高伦理准则,本质上在强调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从生存论的角度来说,人并非被“抛”到世界之中的个体,而是“生”在家庭中的共同体的一员。《周易·系辞》讲“生生之谓易”,以家庭为核心的生存繁衍是最直观的生生之道,因此个人生存境遇的向外延展首先是家庭。家庭的先在地位决定了“孝”“尊亲”成为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中庸》讲:“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尊亲”既是人类最根本的情感,也是天地间的普遍法则,因而“孝”也就成了传统中国判断“人”的标准。

当个人逐渐成长并向家庭之外扩展其生存领域,对生的理解就需要更广大的范围,家庭共同体之间联结也需要一种更高的形式。个人逐渐超出其族群之后,在农业生产经验的背景下、开始意识到自身的生存领域并不局限于家庭。这一对生存领域的理解开始转向更具根本性的“天”。天作为生存领域展开的另一过程,意味着对家庭逻辑的超越,也昭示了更大共同体诞生的可能性。

在单一家庭(家族)中所生成的自然情感的“孝悌”也就开始转向他者,转向天之下的其他人或家庭,这一自然情感在天下之间的延伸,就是“仁”,即“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这也就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概念。

天下之所以能成为一家,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认同。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作为对立面的“他者”的取消,不是强调文明的冲突,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共在性,并与对方和合共生。这种共生共在的天下,就其伦理性来说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其开放性来说是“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伦理化的天下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观念,来深化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在理想的“天下一家”伦理共同体图景中,种族差异被置于伦理认同之下,理论上不应存在绝对意义的种族歧视。由仁孝概念所延展出来的“天下一家”,共生共在。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使得四方向心凝结,共同缔构天下。

共生本身内涵的时间属性与生存境域的变动不居,提示我们若要维持共生的天下还需理解生生的历史逻辑。而对于作为共同体的家族或天下而言,所谓“生生之谓易”就意味着对生存境域之变与不变的领会。变亦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上,因此要有统纪、有秩序。生生之变,则是在统纪的基础上随时代而变,即《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辞》“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唯变才能不变,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生存处境。因此张岱年先生说:“‘生生’即生而又生,亦即日新,这就是‘易’即变化的内容。”共生与生生一体,然而共生更加重包容、重团结;生生则更加重延绵、重变革。天下是人类共生的天下,也是持续变革、不断更新的天下。

(摘编自李欢《从〈周易〉出发的生存境遇与天下共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已成长为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持续增强,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B. 中国率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多边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展现大国责任。

C. 《周易》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起点,强调“生”的本源价值,是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价值,确立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

D. 家庭内的“孝悌”向外扩展至“天”之下的他者。通过“孝”,人与家庭的关系转化为人与天下的共生关系,形成“天下一家”的伦理构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合组织以“上海精神”促进成员国互利合作,实际上是以“共生”为核心,消弭地理与文明边界,推动“共天下”的现代实践。

B. 个体成长突破家庭边界,进而转向更具根本性的“天”。这一转向标志着对家庭逻辑的超越,为更大的共同体的诞生提供空间可能性。

C. “天下一家”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认同,取消“他者”的对立,不仅是强调文明的冲突,而且确证对方的共在性,追求和合共生。

D. “生生之谓易”含有变与不变,是对生存境域之变与不变的领会。变是指生存领域扩展、时代变迁,但变需建立在有统纪、有秩序的根基上。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天下一家”内核的一项是( )

A. 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B. 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把加沙城分为南部与北部,持续不断对加沙地带进行地空一体打击,至今已导致巴勒斯坦人民6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受伤。

C. 2021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启动“反恐协作-2021”联合演习,模拟解救被劫持人质、打击跨境恐怖分子,首次邀请观察员国参与。

D. 美国以“核问题”为由,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对伊朗实施能源、金融、航运等领域的全面制裁,法国道达尔公司被迫退出伊朗南帕尔斯油气田项目。

4. 材料一中的“上海精神”与材料二中的“天下一家”观念均强调包容性,但二者在实践路径上存在差异,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5. 假设你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代表,需在年度峰会上阐述“如何将中国传统‘生生’理念融合组织发展”这一主题,请结合材料草拟一份发言提纲。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

吴伯箫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响应着毛泽东同志这个伟大的号召,我们革命军队经过春天竞赛开荒和播种,南泥湾荒野变成了良田;经过夏天突击锄草和战斗中辛苦的经营,南泥湾长遍了蓊郁的稼禾。现在是秋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南泥湾,正满山遍野弥漫着一片丰饶的果实。

南泥湾有群山环绕。一眼望不断的山峦,恰像海洋里波涛起伏;有密林大树,吃不尽的野果:野杜梨、野葡萄,一颗像一撮果子酱;还有山里红、野林檎……大树可以作梁作柱,作建筑木材。纯朴的农家,家家呈现着一种安乐气象:妇孺老人都吃得红红胖胖的,透露着饱暖健康的颜色:村边散放着牛羊,屋顶窑前堆满了鲜红的辣椒,金黄的苞谷,硕大的南瓜。军队和人民像一家人似的亲切,遇到旅长,一大群人又笑又说地问:“司令哪哒去?”这里是繁荣而又热闹的,像朱总司令说的是“花花世界”。

据说一两百年前,南泥湾曾经繁盛过一个时期,山庙里残碑记载,说这里曾有过街市,后来清朝专制,造成的民族牢狱,逼得陕甘回民群起暴动,这一带的居民才纷纷逃难,奔走他乡。在这里新开窑洞的时候,曾开到过旧窑,里边古老的碗碟家具还历历可辨,想是那时居民一听乱信,连收拾都来不及,就慌忙逃跑了,情景该是很惨的。自那以后,这里田园就交给了荒野,窑洞房屋任风雨侵蚀倒塌,日久年远,就遍地是蓬蒿,遍地是梢林乱树,成了豺狼野兽的巢穴,成了土匪强盗出没的场所。

我们革命队伍,八路军,到这里屯田,是一个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自己动手,从榛莽丛里开出道路。曾必须露宿野餐,就荒山坡上开窑洞、盖房屋;从烧石灰、烧砖瓦、伐树解板、安门窗梁柱,以至钉头木楔、置备桌椅家具,无一不是自己动手,终于有了安适的住处的。住处安置未完,就开始垦荒种田,朱总司令说, “生产与战斗结合”,这开荒正是一场剧烈的战斗:征服自然,而又改造自然。

开荒计划每人六亩,随后变成了群众突击、竞赛运动。两位团长的手上两次三次地磨起了泡,一连、九连出现了一天开荒五亩的劳动英雄。最后,纪录打破到这种程度:每人平均开到二十亩,三十亩!走到无论哪个单位听听,都是一些惊人的数字:二营一个连开两三千亩, “美洲部”二万亩,一个模范排长,一个人开了四十亩。保证每人每天是一亩八分到二亩。迷信的人会说:“这怕有神灵帮助吧!”但我们革命者要告诉他:这是集体主义的威力,是革命的英雄主义!

现在的南泥湾:排列整齐的窑洞,窑里窑口用石灰粉得雪白。一条山沟,成了宽阔绵长的街衢。溪流两岸,自然修齐的树行,伸展清幽的林荫路。有造纸厂,木工厂,铁工厂。还有闹市,三十户至六十户的商家,有合作社,也有私人营业。熙来攘往的军人和农民,亲切地招呼着,呈现出蓬勃活泼的气象。

现在的南泥湾;水地种稻,川地种麻种菜蔬,山地种谷子、糜子、洋芋、杂粮。还没开垦完的水草丰茂的地方,就是天然的牧场。稻田傍着清溪,一路蜿蜒迤逦而去,恰像用黄绿两色棉线铺绣而成的地毯。沉甸甸的稻穗,已吐露了成熟的颗粒。谷子长得好,大多是齐腰那样高,穗头大的有一尺六寸,普通的在一尺左右。今年部队粮食全部自给是绰绰有余的。目下,各部门准备秋收已掀起了热潮,处处都预备齐了扁担、镰刀,修好了筐篓、仓库。战士王子耕在班上的墙报里写着:“秋收要注意两点:不要糟蹋一粒粮食,用突击的精神来完成……”

农业生产外,有工业生产。捻单毛线在普遍经常地进行着,每斤按成品的质量,分别给以四十、一百到二百元的奖金。此外,绩麻,编筐,打草鞋,用桦树皮制玲珑的饭盒、菜盒、墨盒,各有熟练的技巧。除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还有畜牧。每个部队单位附近,常常有成群的牛、羊、马匹,无拘无束地啃草、饮水。关于养猪:部队研究出了最好的科学方法,能保证每人每月吃大秤四片肉。

其实,八路军在南泥湾,生产还是次要的,它主要的还是整训与教育。营房附近,处处都是靶场,投掷手榴弹场,靶场里从早到晚都有步枪声,机枪声。投弹场里,从黎明就有人拿了手榴弹练起,连文书、炊事员都参加。在文化教育方面,每个战士都学识字、学文化。战士差不多都能写日记,有很多能听讲记笔记。随便拿一个战士“练习写作”的本子来看,就可以发现这样简洁朴素内容具体的文字:“卫生员高苏文同志入伍前不识多少字,可他学习很虚心,特别是在开始生产以来。”“他现在已识了二千字。日记记得通顺。”

更真切地说,八路军生产、教育,解决供给,提高质量,更大的目的是为了战斗。那战斗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在敌人后方,抗击敌军伪军,八路军是常胜军,是世界闻名的武装,日本强盗听了常打哆嗦。在这里,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了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它更表现了忠贞与英勇。

去南泥湾的道路是开阔的,汽车可径直上下,大车可畅行无阻。那是革命军队自己动手开辟的路。是走向崭新的幸福的社会的路。

1943年9月26日(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南泥湾》的写作(节选)

吴伯箫

南泥湾的写作,是写三五九旅的生产运动。这个运动,是八路军在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三五九旅的同志们,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用了自己的劳动,开辟了荒芜的南泥湾,使它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个奇迹,感动了很多人,也教育了很多人。

我写南泥湾,不是偶然的。一九四三年春天,我和几位同志到南泥湾去参观。那时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南泥湾满山遍野都是新开垦的土地,长着绿油油的庄稼。战士们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浇水,有的在练习射击,有的在学习文化。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

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同过去荒凉的南泥湾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回来以后,我总想写点什么。但是,怎么写呢?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一些数字和事实,那就太枯燥了,不能表现出战士们那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我想,应该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这个伟大的生产运动。

我们就是要用南泥湾的精神,来建设我们的新中国。

(发表于1960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头引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为全文奠定了昂扬奋进的情感基调。

B. 文本一从粮食生产、工业生产和畜牧生产等三个方面描写八路军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深情赞颂。

C. 文本二中作者提到“不是偶然的”,强调了他写作《南泥湾》的初衷仅是如实记录自己在参观南泥湾时的所见所闻。

D. 两则材料都侧重写南泥湾春天的景象,突出南泥湾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特点,象征着战士们乐观向上的革命主义精神。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战斗”和“丰饶”展开,清晰地展现了南泥湾从荒野变为良田的过程,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B.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如将南泥湾昔日的荒芜萧条与当下的繁荣丰饶对比,凸显了“自己动手”创造的伟大奇迹。

C. 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和方言词汇,如“司令哪哒去”“糜子”“苞谷”等,使语言在朴实平易中更显真实亲切。

D. 文章对“沉甸甸的稻穗”“红红绿绿的菜蔬”进行工笔细描,意在营造一种田园诗意,从而冲淡战斗氛围。

8. 文本一结尾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与茅盾的《风景谈》同为延安文学作品,但在场景选取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靡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椁。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

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徵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徵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赍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贞观政要·俭约》)

材料二: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以广求利之门。且人而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为不少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①。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节选自苏轼《策别·厚货财》)

【注】①癯:qú,瘦弱。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有发运A禄赐B之厚C徒兵D之众E其F为费G岂可胜计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逮,及,比得上,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义不同。

B. 美,意动用法,引申为“推崇”,与下文中“实贵其无危”的“贵”用法相同。

C. 被,施及,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D. 何为,宾语前置,与《归去来兮辞》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胡为”结构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拒绝大臣们为其修建楼阁的请求,颁布诏书推行薄葬,并在诏书中解释了丧葬的本质。

B. 岑文本身居高位,却甘于住在卑湿之地,拒绝经营产业,因其无功于国,唯恐自己俸禄过厚。

C. 苏轼指出当时关市、盐铁、酒茶等已被官府垄断,而这其中有不少是容易革除且无损于国的。

D. 材料二既有对居上位者与民争利、过度开支的抨击,又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可谓情理兼备。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使赍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2)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14. 两则文本都讨论了“节用”,但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新竹①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②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注】①此诗题一作《东湖新竹》。②箨,tuò,笋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想象竹子成林后竹影与波光交融,“寒碧”融合视觉与触觉,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

B. 颔联“清风”与“赤日”形成鲜明的反差,“午不知”则借人的感受来表现竹林的清凉。

C. “簌簌”与“离离”一动一静,巧借风吹动竹叶时的细微声响来衬托竹林的清幽,笔触细腻。

D. 本诗叙事抒情时运用平淡朴实语言,写景状物则用语凝练精准,于清新自然中显真趣。

16. 诗中寄寓了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甚嚣尘上,我们更应警惕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盲目行为。

(2)战士出征,戍守经年,思妇垂泪,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形象地刻画了这种情形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天7小时以上的睡眠的确是多数成年人需要的,这里的“多数”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均数”。“多数人”也好,“均数”也罢,它们都不等于标准答案。还有少部分人每天睡6个小时或者5个小时就够了;也存在少部分人,可能需要睡9小时甚至10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白天的精神状态。因此,个体的睡眠时间( )。

①如果你醒来后,②在多数时间都能保持足够好的专注力和足够清醒,③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④那么就可以认为睡得可以。⑤反之,⑥如果醒后还非常嗜睡,注意力下降,那么就意味着你睡得不够好——或者是时间不够,或者是质量不佳,或者两者都有。

如果睡眠不足,可以参照以下三个步骤去改善:一是梳理睡前活动。把晚上睡前的活动进行梳理,计算各自大概占了多少时间,然后, 。二是做一个睡前放松的仪式。比如距离睡前半小时左右远离屏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大脑更容易从紧张的白天工作以及互联网信息中解脱出来,有利于进入睡眠状态。三是补觉。如果晚上实在是没睡够,可以采取补觉的方式让自己“回点血”。最推荐的补觉方式叫做“分期付款”。比如,工作日晚上睡不够,那么在白天的中午时段,小睡20分钟。遇到节假日,早上多睡一会,不超过平时起床的1小时,中午可以再小睡20分钟,晚上早点安排自己睡觉。

18. 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判然不同 B. 因人而异 C. 天壤之别 D. 千差万别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挑出那些没那么重要的项目,这些项目被删掉或者压缩时间

B. 那些没那么重要的项目被挑出来,被删掉或者时间被压缩

C. 那些没那么重要的项目被挑出来,删掉这些项目或者压缩时间

D. 挑出那些没那么重要的项目,试着把这些项目删掉或者压缩时间

21. 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为了回答“人类最佳睡眠时间”的问题,曾经专门进行了数百项关于睡眠时间和年龄的研究,请根据下面表格,替研究成员写出研究结论。

22. 小语在阅读本文后制作了一个中心主题为“完美睡眠时间”的思维导图,请你根据文本内容,用三个问句写出该思维导图的三个一级分支,每个问句不超过12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人生的前18年里,庞众望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曾为母亲住院挨家挨户借钱,也曾为还债捡废品赚钱。但他一直以不屈的意志面对困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并坚信“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

材料二:

从九一八的烽火、卢沟桥的石狮,到青纱帐的枪声、百团大战的硝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题为《不屈》的短视频跨越时光洪流,用丹青为史立传,它告诉人们:何以江山如画 因为有人曾用生命写下答案。

关于“不屈”,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 C

3.C

4. ①“上海精神”:以多边合作为核心,通过建立边境军事信任机制、开展打击“三股势力”的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共建等具体举措,在区域层面践行互信互利,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

②“天下一家”:以伦理认同为基础,从家庭“孝”延伸至天下“仁”,消弭文明对立,强调人与人共生共在,借“生生”变革维持秩序,构建伦理化共同体。

5. ①秉持“生生”之“共生”,以“上海精神”为基,加强成员国互信互利,如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区域繁荣,夯实组织发展根基。

②践行“生生”之“变革”,顺应时代需求,创新合作模式,像完善互联互通网络,应对新挑战,推动组织持续发展。

③立足“天下一家”伦理,消弭隔阂,深化民心相通,延续睦邻友好传统,凝聚组织发展合力,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6.A

7. D

8. ①象征意义:道路的开阔象征着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光明前景。

②革命精神:强调道路是革命军队自己动手开辟的,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未来展望:指出这条路是“走向崭新的幸福的社会的路”,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9. ①场景选取:本文主要选取南泥湾的生产劳动场景,如开荒、种田、工业生产等,突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主题。《风景谈》选取了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多个场景,如延河夕照、生产归来等,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表现手法:本文以纪实为主,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展现南泥湾的变化,语言朴实,注重细节描写。《风景谈》以抒情和议论为主,通过诗意的语言和象征手法,表现延安生活的美好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 ACE

11. D

12. B

13. (1)太宗还派宫中使者带着素色的褥子赏赐给魏徵,来满足他崇尚节俭的意愿。

(2)倘若天下没有盐、铁、酒、茶的税收,难道国家就无法运转了吗?我知道情况绝非如此。

14. ①侧重点:材料一聚焦君主与大臣的俭行,以唐太宗拒建楼阁、推薄葬,岑文本等大臣居俭宅为例,强调上行下效的俭约风气;材料二批判官府苛征与冗余开支,主张革除无益之费,侧重探讨治国理财的根本之道。

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以史实、事例为主,通过具体人物言行体现主题;材料二运用反问与比喻,结合批判与分析,论证节省开支的必要性。

15.C

16. ①首联写插棘护竹,显对新竹的珍视与悉心培育的喜爱之情。

②颔联赞竹荫清凉,寄寓对竹子遮阳避暑功效的赞赏。

③颈联描新竹生长,流露对新竹蓬勃生机的欣喜之感。

④尾联抒频来赏竹愿,暗含官闲时享受闲适生活的惬意。

17.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2)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3)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8. B

19. ②在多数时间都能保持足够清醒和足够好的专注力

⑥如果醒后还容易嗜睡

20.D

21. 人类的最佳睡眠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不同年龄段有其对应的适宜睡眠时间范

围。

22. ①个体需要睡多久? ②怎样算睡得好? ③睡眠不足咋改善?

23.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事关免费学前教育!河北最新实施... 日前,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我省将逐步免除学前教育保育...
初三先别着急刷套卷,先用真题分... 初三先别着急刷套卷,先用真题分类练弱项中考 初中 学习方法
2026年度国考报名即将开始 ... 新京报讯 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
“文化遗产青少年人才孵化计划”...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岑逸飞)10月14日上午,“文化遗产青少年人才孵化计划”项目(...
“故事思政”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命...
2026年国考报名10月15日...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即将开始,共计划招录3.81万人。 考生可于10月...
【2026高考倒计时234天】... 2026高考倒计时234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文化潮汐隐含了古典社会与现...
以“五个统一”推动教学关键要素...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推进专业、课程...
国考打破“35岁门槛”具有多重...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昨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正式发布。...
【评论】“国考”打破35岁报考...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了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起报... 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郝孟佳)今天,记者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
“国考”明起报名!计划招录3.... 记者14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即将开始,共计划招录...
美国基础教育频遭诟病的背后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本报记者 陈子帅 本报特约记者 李 静 编者的话:近期出炉的一份美国教育...
校企融合共筑半导体绿色科技之路 近日,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之源”调研行活动启动。活动以“教科人一体 产教媒融合”为主题,...
第七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 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郝孟佳)“以史为脉,以乐为桥——第七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
高校教师学术诚信治理的困境及应... ◎摘 要高校教师学术诚信水平是决定学术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
郑州哪家英国留学中介 一、如何找留学中介 寻找一家合适的留学中介是留学准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对于郑州地区计划赴英留学...
春秋假,不是“多放几天假”这么...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 题:春秋假,不是“多放几天假”这么简单 新华网记者 汪亚 俞菀 近日,浙江...
明起报名!2026年国考公告正...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10月14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