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阅读行为正经历着从“沉浸式”向“浏览式”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在深层次上重塑着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习惯。传统印刷文化所培育的深度阅读模式,强调线性、连续、专注的阅读过程,要求读者沉浸在由文字构建的抽象意义世界中,进行持续、连贯的逻辑思考。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更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开展的深度对话,需要读者充分调动自身的前期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意识中主动建构起有序的意义网络。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深度阅读能够有效激活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区域,促进神经连接的形成与巩固。
然而,数字环境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延续数百年的阅读传统。超文本链接、多媒体嵌入、即时通讯等数字特性,将完整的阅读过程切割成碎片化的信息摄取。我们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从一个链接跳转到另一个链接,在各种弹窗通知的干扰下进行着多任务处理的阅读行为。这种“浏览式”阅读在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认知代价。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的数字阅读会缩短个体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降低深度思考的能力,使我们更倾向于浅层的信息加工。当大脑习惯于快速、跳跃的信息处理模式后,其神经可塑性会使我们越来越难以进入深度阅读所需的心流状态。
更为深层的影响在于,数字阅读正在改变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我们满足于知识的“占有”而非“消化”,倾向于收集和存储信息而非内化和理解知识。这种变化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学生虽然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却缺乏对复杂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更可能制约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的阅读教育,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这需要从阅读环境创设、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选择等多个层面入手,帮助年轻一代建立平衡的数字阅读习惯,使他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既能够快速航行,也具备深潜探索的能力。
材料二:
在当代关于阅读文化的讨论中,碎片化阅读常常被置于深度阅读的对立面,被视为导致注意力涣散、思维浅薄化的元凶。这种批判确实揭示了数字阅读时代的某些问题,但如果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来审视碎片化阅读现象,或许能够获得更为全面、辩证的认识。
首先,碎片化阅读的兴起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时间被分割成多个片段,通勤、等候、工作间隙等零碎时间成为阅读发生的重要场景。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碎片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因此成为现代人应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策略。其次,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的民主化进程。传统上,系统性的知识往往被局限在学术圈层,普通大众难以触及。而通过微信公众号、知识类APP、短视频等碎片化传播形式,专业知识得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打破了知识的传播壁垒,使更广泛的人群能够便捷地获取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实践中,二者往往形成互补: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深度阅读的"导火索",一段精彩的书摘、一个新颖的观点,常常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从而引导其进入系统性的深度阅读。同时,碎片化阅读本身也呈现出内容质量的分化趋势。优质的碎片化内容往往具有知识密度高、观点鲜明、表达精炼等特点,能够在有限篇幅内传递有效信息,这种阅读同样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
教育工作者和阅读推广者需要认识到,简单地否定碎片化阅读并非明智之举。相反,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读者的媒介素养和阅读判断力,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引导读者建立分层次的阅读体系:对于新闻资讯、社交信息等浅层内容,可以采取快速浏览的方式;而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的专业知识、经典著作等,则应该留出整块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同时,我们也要推动优质碎片化阅读内容的生产,鼓励创作者在保持内容轻量化的同时,注重知识准确性和思想深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深度阅读需要读者主动建构意义,是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B.材料二指出碎片化阅读完全是一种消极现象,必然导致思维浅薄化
C.两则材料都认为数字技术对传统阅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D.材料二试图为碎片化阅读进行辩证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2.材料一提到“满足于知识的‘占有’而非‘消化’”,下列诗句的哲理与这一担忧最不相似的一项是(3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度阅读的主要特点和数字环境对其产生的挑战。(4分)
4.材料二提出了哪些看待碎片化阅读的新视角?(4分)
5.请综合运用荀子《劝学》、朱熹《读书法》中的核心观点,结合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精神,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描述的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阐述这些传统阅读智慧对构建数字时代健康阅读生态的启示。(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去来
韩少功
我终于站在了这个叫做“鸡头寨”的地方。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此刻停在一片黄土坡前。司机说,这就是终点站了。
我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看着这个即将要生活两年的地方。群山环抱中的寨子,远远望去,像一只蹲着的巨兽。此时正是黄昏,夕阳把土墙和瓦房染成了一种陈旧的颜色。偶尔有几缕炊烟升起,懒洋洋的,仿佛连烟都带着困意。
我来这里,是因为一封信。一个月前,我收到一封来自鸡头寨的信,信上说这里急需教师,希望我能来。信写得很恳切,说这里的孩子们已经半年没有老师了。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知道我的,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也许是一个机会,一个逃离城市的机会。
寨子比我想象的还要破败。土路坑坑洼洼,路边的排水沟散发着异味。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用浑浊的眼睛打量着我这个外来客。他们的目光让我感到不安,那是一种既好奇又戒备的眼神。
学校在寨子的最里面,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祠堂。木门上的漆已经剥落得差不多了,门槛被磨得发亮。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教室里歪歪斜斜地摆着十几张课桌,讲台上积了厚厚一层灰。黑板上还留着半年前的板书,字迹已经模糊。
我把行李放在墙角,开始打扫。灰尘在夕阳的光柱中飞舞,像无数细小的生命。当我擦到讲台时,发现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我要走出大山。”字迹稚嫩,却刻得很深。我用手指轻轻抚摸这些字,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
晚上,我住在祠堂旁边的一间小屋里。这里以前应该是守祠人住的地方,除了一张板床和一张破桌子,什么都没有。煤油灯的光晕在墙上跳动,把一切都染成了昏黄色。
第一堂课,来了二十多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看起来有十五六岁,最小的恐怕还不到入学年龄。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脸上带着山里孩子特有的高原红。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眼睛都很亮,像山里的泉水。
我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个叫阿朵的女孩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你还会走吗?”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上一个老师只待了三个月就走了,据说是因为受不了这里的贫穷和闭塞。
渐渐地,我开始了解这些孩子。阿朵的父亲在城里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小强的母亲跟人跑了,他和爷爷相依为命;春花的母亲是个哑巴,父亲在采石场摔断了腿......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但他们出奇地用功。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祠堂里传来读书声。没有电,他们就点着煤油灯学习;没有课外书,他们就把我带来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看。阿朵尤其刻苦,她的作业总是写得工工整整。
有一天放学后,我发现阿朵一个人躲在祠堂后面哭。原来她父亲在工地上出了事,现在躺在医院里,家里连医药费都凑不齐。她可能要辍学去城里打工了。我看着这个才十三岁的女孩,心里堵得难受。
那天晚上,我把我所有的积蓄都寄给了阿朵的父亲。我知道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可以让她多读一段时间书。阿朵知道后,给我磕了个头,额头上都沾了黄土。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每天早上被鸡鸣叫醒,晚上伴着蛙声入眠。山里的时间过得很慢,慢到可以看清每一片云的变化,可以听清每一声鸟的啼鸣。
我开始理解这些山里人了。他们贫穷,但不卑微;他们无知,但不愚昧。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生活着,像山上的树,顽强地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老人会为了一棵树的归属吵得面红耳赤,但谁家有了困难,又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孩子们的成绩进步很快。特别是阿朵,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她在作文里写:“我要像老师一样,走出大山,然后再回来。”我看着这篇作文,眼眶有些发热。
雨季来了,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们上学的路,要经过一条小河。平时河水很浅,可以踩着石头过去,但一下大雨,河水就会暴涨。
那天下午,雨下得特别大。我站在祠堂门口,看着外面白茫茫的雨幕,心里隐隐不安。放学时间到了,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我让路远的孩子等雨小些再走,但阿朵说要回去照顾生病的爷爷。
就在阿朵走后不久,山下传来消息,说小河涨水了。我来不及多想,抓起雨伞就往外跑。跑到河边时,我看见了令人心惊的一幕:河水已经漫过了小桥,阿朵被困在河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洪水在她身边咆哮。
我想都没想就跳进了河里。水流很急,好几次差点被冲倒。当我终于抓住阿朵的手时,感觉她全身都在发抖。
“老师,我不怕。”她说,声音很小,但很坚定。
我把她背在背上,一步一步往岸边挪。河水冰冷刺骨,水底的石头很滑。有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要站不住了,但最终还是撑到了岸边。
这件事后,寨子里的人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以前那种若有若无的隔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诚的亲近。老人们会硬塞给我红薯、鸡蛋,妇女们会帮我修补衣服。我忽然明白,我真正被这个寨子接受了。
两年时间很快就要到了。我收到城里的信,说给我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看着这些孩子,我犹豫了。阿朵今年就要考县里的中学了,小强的父亲答应让他继续读书,春花的成绩也进步很大......
走还是留?这个问题困扰着我。直到有一天,我在批改作文时,看到小强写的一句话:“老师,你就是我们的山。”我忽然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期末的最后一天,全班孩子都来了。阿朵代表大家送给我一个布包,里面是每个人写的一句话。我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心里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情感。
汽车还是来了。我提着来时的行李,站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是,这次身后站满了送行的人。阿朵哭成了泪人,小强倔强地抿着嘴,春花把自己采的野花塞进我手里。
车开动了,我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人群,看着渐渐远去的鸡头寨,突然明白了“归去来”这三个字的含义。有些地方,你以为是离去,其实是归来;有些地方,你以为是归来,其实是离去。
山路蜿蜒,鸡头寨终于消失在群山之后。但我知道,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生命里。这些孩子,这些山,这些日子,都将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祠堂教室”这一场景描写,暗示了乡村教育条件的艰苦,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我要走出大山”这行刻字,既表现了山里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心理
C.主人公救助阿朵的情节,是全文情感的转折点,标志着主人公完全融入了鸡头寨的生活
D.小说结尾“归去来”的感悟,体现了主人公对支教经历的深刻理解,升华了全文主题
7.对文中“山”的意象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象征着阻碍山村发展的自然环境和闭塞条件
B.暗示着主人公内心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代表着山里人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D.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既对抗又依存的复杂关系
8.请分析小说中“阿朵”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4分)
9.文章标题“归去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结合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最终选择,谈谈你对这一标题的理解,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字。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则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①梓人:古代木匠。②裴封叔:柳宗元妹夫。③寻引:度量工具。④砻斫:磨和 砍,指木匠工具。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初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
吾善A度材B视栋宇之C制D高深圆方E短长之宜F吾指使G而H群工役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收其直大半焉”与“直”通“值”,指报酬,与《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意思相同。
B.“俟其言”与“俟”指等待,与《诗经·静女》“俟我于城隅”中“俟”相同。
C.“余圜视大骇”与“圜视”指环视,与《史记》“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中“却立”都是动作描写。
D.“不衒能”与“衒”指炫耀,与《老子》“不自衒故明”中“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梓人自称擅长规划设计,却不亲自做具体木工活,起初遭到作者的嘲笑。
B.在官署施工时,梓人通过精确指挥众工匠,展现出高超的组织才能。
C.作者认为梓人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
D.文章通过对比梓人治国与木匠造屋,强调具体技能比管理才能更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舍我,众莫能就一字。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
(2)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14.本文通过梓人的故事阐述了什么治国理念?请结合课文《种树郭橐驼传》谈谈柳宗元散文的特点。(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赤壁
蓝智
孤舟横荡水云乡,烟雨微茫晚更奇。
万里山河雄镇在,一时人物浪淘迟。
沙头断戟沉金锁,江畔荒台卧石麒。
欲问孙曹争战事,东风无赖似当时。
【注】①蓝智:元末明初诗人,此诗作于元末战乱时期。②石麒:指石麒麟,古代陵墓前的石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孤舟、烟雨营造朦胧意境,“晚更奇”暗示历史沧桑之感
B.颔联“万里山河”与“一时人物”形成时空对照,突出历史永恒性
C.颈联通过断戟、荒台等意象,具体展现赤壁古战场的荒凉景象
D.尾联以“东风无赖”收束,表达对历史偶然性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16.这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请从“观景—怀古—感今”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当如《诗经·氓》中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白某些事情难以预料;
(2)傍晚散步,看到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绘江面月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研失利后,你独自去云南大理旅行。洱海边,看日升月落,人来人往,你忽然明白成败不过是过程。于是写下两句诗自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近年来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创作”本质是对海量文本的模仿与重组,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洞察,难以诞生直击灵魂的作品。但也有人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能突破人类思维定势,提供新颖的表达视角,甚至辅助作家完成技巧性工作。例如,某些人工智能程序可基于关键词生成诗歌,其意象的组合虽略显生硬,但偶尔亦有________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革新从未停歇,而文学的灵魂始终在于对“人”的深刻体察。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致敬先驱,其文字的力量源于对时代命运的悲悯与反思;李白笔下“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亦是个体生命力的迸发。这些经典之作之所以流传,正因为它们承载了创作者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
当然,我们不必对人工智能过度忧心忡忡,或一味排斥。正如古人云“________”,工具的价值取决于运用之人的智慧。若作家能借助人工智能突破创作瓶颈,读者通过算法发现契合心意的作品,岂非美事?但需警惕的是,若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使文学创作沦为流水线生产,失去其应有的温度与锋芒。
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使文意通顺。(2分)
19.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使用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20.教材课文《说“木叶”》中曾探讨古典诗歌意象的暗示性。请结合本文对AI诗歌“意象生硬”的评价,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中“意象生成”的理解。(4分)
21.文中有一处病句,请找出并修改。(3分)
22.人工智能能否真正理解人类情感?请结合文本与社会现象,阐述你的观点,不少于15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尔赫斯虚构了一本叫“沙之书”的奇书,它没有第一页,也没有最后一页,页码无限,内容变幻。有人视之为知识的瑰宝,有人则因恐惧其无限而将它藏入图书馆的茫茫书海。
这本“沙之书”象征了什么?它可能是指知识、欲望、未来,或其它。请就此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9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
1.B
【解析】材料二明确指出对碎片化阅读应“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辩证认识”,既承认其存在的问题,也肯定其“适配现代零碎时间”“推动知识民主化”等价值,并非认为其“完全是消极现象,必然导致思维浅薄化”。B项与原文表述矛盾,故为错误选项。
2.A
【解析】“满足于知识的‘占有’而非‘消化’”的核心是“获取知识后不进行内化、理解与实践”。A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的是春日繁花迷人、春草初生的美景,仅体现视觉感受,与“知识占有与消化”的逻辑无关;B项“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通过实践掌握技能(即“消化”知识),C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积累后提炼运用(“消化”的过程),D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持续汲取并转化新知(“消化”的必要性),三者均与题干担忧的哲理相似。
3.特点:线性连续专注,需主动建构意义,激活逻辑与创造性思维区域;
挑战:数字阅读切割阅读过程,缩短注意力,降低深度思考能力,使人满足知识“占有”而非“消化”。
【解析】深度阅读特点:从材料一“传统印刷文化所培育的深度阅读模式,强调线性、连续、专注的阅读过程”“需要读者充分调动自身的前期知识…… 主动建构起有序的意义网络”“深度阅读能够有效激活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区域” 提炼,核心是 “阅读过程的连续性”“读者的主动性”“对思维的积极影响”。
数字环境的挑战:从“超文本链接…… 将完整的阅读过程切割成碎片化的信息摄取”“持续的数字阅读会缩短个体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降低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满足于知识的‘占有’而非‘消化’,倾向于收集和存储信息而非内化和理解知识”总结,核心是“阅读过程被破坏”“认知能力下降”“知识处理方式异化”。
4.①有社会现实基础,适配现代零碎时间;
②推动知识民主化,打破传播壁垒;
③与深度阅读互补,可激发深度阅读兴趣;
④需培养读者判断力,推动优质内容生产。
【解析】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零碎时间成为阅读发生的重要场景”提炼“适配零碎时间的社会基础”;从“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的民主化进程…… 打破了知识的传播壁垒”提炼“知识民主化价值”;从“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 引导其进入系统性的深度阅读”提炼“与深度阅读的互补性”;从“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读者的媒介素养和阅读判断力…… 注重知识准确性和思想深度”提炼“应对策略(培养判断力、推动优质内容)”。
5.辩证关系:碎片化阅读可作深度阅读“入口”(如精彩内容激发探索欲),深度阅读需系统专注(如研读经典),二者非对立而是互补。
启示:①借荀子“善假于物”,用数字工具高效获取浅层信息;
②依朱熹“熟读精思”,以深度阅读内化专业知识;
③持鲁迅“取精去糟”思维,辨碎片化内容优劣,构建“快速获取+深度内化”的平衡阅读生态。
【解析】辩证关系: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借助工具”,对应碎片化阅读“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价值;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强调“深度钻研”,对应深度阅读“系统理解、内化知识”的核心需求;鲁迅《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调“理性选择”,对应二者需根据需求合理搭配——碎片化阅读可通过“精彩书摘、新颖观点”激发深度阅读兴趣,深度阅读需投入整块时间攻克复杂内容,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启示: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既要利用碎片化阅读高效获取浅层信息(如新闻、基础知识),也要以传统阅读方法深入研读专业知识、经典著作;同时培养媒介素养,辨别碎片化内容的优劣,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思维浅薄,最终构建“快速获取+深度内化”的平衡阅读生态。
6.B
【解析】“我要走出大山”是刻在讲台的稚嫩字迹,仅体现山里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追求,文中未提及该字迹与主人公“逃离城市又留恋乡村”的矛盾心理相关,B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错误。
7.B
【解析】文中“山”的意象内涵明确:①“群山环抱中的寨子”“山路变得泥泞不堪”象征阻碍山村发展的自然环境与闭塞条件(A项正确);②“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生活着,像山上的树,顽强地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象征山里人坚韧不拔的精神(C 项正确);③“孩子们上学的路,要经过一条小河…… 一下大雨,河水就会暴涨”体现人与自然“既需依赖(山提供生存空间)又需对抗(山造成的出行困难)”的关系(D 项正确)。文中主人公初到寨子是“逃离城市”,后期留恋乡村,“山”未暗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B项错误。
8.①推动情节;
②体现孩子品质,凸显主题;
③映衬主人公成长;
④反映乡村教育困境。
【解析】推动情节:阿朵的“辍学危机”(父亲工伤需打工)引出主人公“寄积蓄”的情节,“雨天过河被困”引出主人公“跳水救人”的情节,是核心情节的触发点;
体现品质与凸显主题:阿朵“作业工工整整”“作文写‘走出大山再回来’”体现山里孩子的刻苦与感恩,凸显“教育改变命运”“爱与坚守”的主题;
映衬主人公成长:阿朵的信任(“老师,你还会走吗?”)、感恩(“磕了个头”),以及主人公对阿朵的帮助,是主人公从“外来客” 转变为 “被寨子接受”的关键,映衬其心理成长;
反映社会问题:阿朵的家庭困境(父亲打工、可能辍学)是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家庭经济困难的缩影,引发读者对乡村教育的思考。
9.理解:主人公初到寨子是“离去”(逃离城市),离开时因对寨子的归属感,实则是精神“归来”,体现对“归属”的重新认知。
作用:①点明主旨,升华支教“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②呼应情节,总结主人公“困惑—融入—不舍”的心路;
③引发读者对“离去与归来”的哲思
【解析】标题理解:主人公最初到鸡头寨,是为“逃离城市”,属于地理与心理上的 “离去”;两年后,主人公被孩子的纯真、村民的质朴打动,对寨子产生归属感,虽因城市工作离开,但精神上已与寨子深度联结,离开实则是“精神回归”(回归对“责任”“归属”的认知),“归去来”精准概括这一“离去与归来”的辩证关系。
标题作用:①点明主旨:升华“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自我精神成长与寻找归属”的主题;②呼应情节:总结主人公“初到困惑→融入适应→犹豫不舍→理解归属”的心路历程;③引发哲思:引导读者思考“何为真正的离去与归来”,突破地理层面,指向精神与情感的归属。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DF
【解析】断句需依据语法结构与句意逻辑。“吾善度材”中“度材”(衡量木材)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后需断(B处);“视栋宇之制”中“栋宇之制”(房屋的规格)是偏正结构,表意完整,后需断(D处);“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是并列短语,分别描述房屋的高度、深度、形状、长短,中间需断(F处);后半句“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表意完整,无需断。最终断句为 “吾善度材 / 视栋宇之制 / 高深圆方 / 短长之宜 / 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11.C
【解析】A项:“吾收其直大半焉”与“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均通“值”,指“报酬、价钱”,解释正确;
B项:“俟其言”与“俟我于城隅”中“俟”均为“等待”,解释正确;
C项:“圜视”是“环视”,“却立”是“后退站立”,二者虽均为动作描写,但选项核心错误在于:“圜视大骇”中“大骇”是神态,“圜视”是伴随动作,侧重“因惊讶而环视”;“却立”仅为单纯动作,二者动作内涵与语境不同,且选项未准确区分,逻辑不严谨,故错误;
D项:“不衒能”与“不自衒故明”中“衒”均为“炫耀”,解释正确。
12.D
【解析】文章借梓人“不亲自动手做工,仅靠指挥众工匠便建成官署”的故事,提出“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能者用而智者谋”的观点,强调“管理才能(统筹、谋划)比具体技能(木工活)更重要”。D项“强调具体技能比管理才能更重要”与原文主旨完全相反,故错误。
13.
(1)没有我,众人不能完成一座房子。所以在官府做工,我得到的俸禄是别人的三倍。
(2)在墙上画房屋草图,一尺见方却详尽展现结构,计算毫厘来建造大厦,没有偏差。
14.治国理念:①选贤任能,使官吏称其职;
②统筹全局,整顿纲纪法制;
③不亲小劳,不干预众官。
散文特点:①以小见大,借梓人、郭橐驼等具体形象喻治国道理;
②寓理于叙事,先叙后议,语言生动
【解析】治国理念:从“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选贤任能)、“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整顿纲纪法制)、“不亲小劳,不侵众官”(不亲自做琐碎事务,不干预官员职责)、“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统筹全局,与英才谋划大事)提炼,核心是“以‘梓人指挥工匠’喻‘君主 / 宰相治理国家’,强调统筹与用人”。
散文特点:《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种树‘顺木之天’”喻 “治国需‘顺民之性’”,本文借“梓人指挥建屋”喻“治国需统筹用人”,均体现“以小见大”(借具体事物喻抽象治国道理);两篇文章均先叙述故事(梓人建屋、郭橐驼种树),后引发议论,点明主旨,体现“寓理于形象”“叙议结合”的特点。
15.D
【解析】尾联“欲问孙曹争战事,东风无赖似当时”中,“东风无赖”并非“批判历史偶然性”,而是借“东风依旧(与赤壁之战时相似)”,对比“孙曹英雄已逝、古战场荒凉”与“元末战乱依旧”的现实,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当前战乱的忧虑。D 项情感解读错误。
16.①观景:首联赏赤壁烟雨晚景,抒欣赏之情;
②怀古:颔颈联忆孙曹、观古迹,叹沧桑;
③感今:尾联借东风,忧元末战乱。
【解析】观景(首联):“孤舟横荡水云乡,烟雨微茫晚更奇”描绘孤舟在烟雨朦胧的赤壁江面飘荡,傍晚景色更显奇妙,直接抒发对赤壁晚景的欣赏与喜爱;
怀古(颔颈联):“万里山河雄镇在,一时人物浪淘迟”忆赤壁之战中孙曹等英雄人物,叹“山河依旧,英雄已逝”;“沙头断戟沉金锁,江畔荒台卧石麒” 描写古战场的断戟、荒台、石麒麟等残破景象,强化“历史沧桑、英雄不再”的感慨;
感今(尾联):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元末战乱时期”,“东风无赖似当时”借“东风与赤壁之战时相似”,暗指“战乱与历史上的纷争相似”,抒发对元末战乱频繁的忧虑与对民生的关切。
17.
(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示例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示例二】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妙手偶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或“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第一空:结合“AI诗歌意象组合虽生硬,但偶尔有精妙之处”,“妙手偶得”指 “技术高超者偶然间得到佳作”,符合“偶尔精妙”的语境;
第二空:结合“工具的价值取决于运用之人的智慧”,需填体现“工具需靠人合理使用”的名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做好事需先准备好工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君子善于借助工具”,均符合语境。
19.①引用鲁迅、李白原文,标明语句出处,增强权威性;
②强调文字的力量源于创作者的精神世界,突出“文学灵魂在体察人”的核心观点。
【解析】引号的核心作用是“引用” 与“强调”:引用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既标明语句的原始出处,让论述更具文学性与权威性;同时,通过这两句经典,具体论证“这些经典之作之所以流传,正因为它们承载了创作者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进而突出 “文学的灵魂始终在于对‘人’的深刻体察” 的核心观点,使论证更具体。
20.文学创作中,意象生成需融合情感、语境与文化内涵:AI意象生硬,因仅依赖数据重组,缺乏创作者的情感投入与逻辑关联;古典诗歌意象(如“木叶”)有暗示性,因作者将个人情感、文化积淀(如“木叶”关联“秋、离别”)融入意象,使意象与文本主旨、语境高度契合。综上,意象生成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体察、情感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的统一。
【解析】结合《说“木叶”》中“‘木叶’不是‘树叶’,因‘木叶’有‘秋、摇落、萧瑟’的暗示性,源于文化传统与作者情感” 的核心观点,对比AI诗歌与古典诗歌的意象差异:
AI 意象:文中评价“意象的组合虽略显生硬”,根源是AI仅通过算法重组海量文本中的意象,无真实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也无法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如 “明月”关联“思乡”),导致意象与语境、情感脱节;
古典诗歌意象:以“木叶”为例,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奠定“木叶”与“秋、离别”的关联,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进一步强化,作者在使用时,将个人的悲秋、思乡等情感融入,使意象不仅是“景物”,更是情感与主旨的载体;
结论:意象生成的核心是“人”的参与——创作者需基于生活体察(观察“木叶”的形态)、情感投入(赋予“木叶”悲秋之情)、文化传承(延续“木叶”的传统内涵),才能让意象鲜活且有深度,而非简单的元素拼接。
21.病句:“某些人工智能程序可基于关键词生成诗歌,其意象的组合虽略显生硬,但偶尔亦有________之妙”;修改:“某些人工智能程序可基于关键词生成诗歌,其意象组合虽略显生硬,但偶尔亦有妙手偶得之妙”。
【解析】原句问题:①“意象的组合”中“的”多余,“意象组合”为偏正短语,更简洁;②句中“亦有________之妙”缺少宾语,需补充成语“妙手偶得”,使句子成分完整,同时契合“AI诗歌偶尔有精妙之处”的语境。
22.人工智能不能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理由如下:
从文本看,AI的“创作”本质是“对海量文本的模仿与重组”,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洞察”,如AI生成诗歌仅能拼接意象,无法体会诗句背后的喜怒哀乐(如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
从社会现象看,AI聊天机器人虽能根据关键词回应情感话题(如“安慰失恋者”),但仅依赖算法匹配预设的“安慰话术”,无法真正共情——它不会因人类的悲伤而难过,也不会因人类的喜悦而开心,其“理解”是对数据的机械反应,而非对情感的真实感知;
本质上,人类情感源于独特的生活经历(如童年记忆、亲情友情)、价值观念(如对正义的追求)与主观体验(如疼痛、温暖),具有主观性、复杂性与唯一性;而AI缺乏自我意识,无法产生真实的主观体验,因此无法真正理解人类情感。
【解析】核心逻辑:“理解情感”需“具备情感体验与主观意识”,AI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结合文本中 “AI 缺乏情感体验” 的观点,联系社会中AI的应用场景(如聊天机器人、情感陪伴AI),从“文本论证+社会现象+本质分析”三层展开,确保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写作
【解析】一、材料核心把握
材料的关键是博尔赫斯笔下“沙之书”的特性——无首尾、页码无限、内容变幻,以及人们对它的两种态度(视若瑰宝/因恐惧藏匿)。核心是通过“沙之书”的象征意义,探讨对“无限性”“不确定性”事物的认知与应对,需先明确“沙之书”具体象征对象(如知识、欲望、未来等),再展开辩证思考。
二、立意与思路示例(以“沙之书喻知识”为例,最易结合现实)
立意方向
面对“知识沙之书”,既不能因信息过载而逃避,也不能只盲目收集不内化,而应“筛选+深耕” 结合,在无限知识中找到价值锚点。
写作思路
开篇引入:用“沙之书翻不到尽头”类比当下知识爆炸——互联网、数据库里的信息无限增长,像沙之书的页码般没有边界,自然引出“如何对待这‘无限知识’”的核心问题。
批判误区:指出“只占有不消化”的问题,比如有人沉迷收藏文章、囤积课程,却从不深入阅读,如同把沙之书藏起来却不翻阅,最终让知识沦为“数字垃圾”,呼应现实中 “碎片化阅读流于表面”的现象。
提出解法:分两层谈应对:①用“快速筛选”找重点,像从沙之书中挑出关键章节,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基础信息(如看行业摘要、知识科普);②用“深度研读”挖价值,针对核心领域(如专业知识、经典著作)投入整块时间,像反复品读沙书中的精华内容,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结尾升华:强调“沙之书的价值不在‘无限’本身,而在我们如何选择与利用”,最终落脚到“以理性为尺,在知识的无限中锚定有限的目标,才能不迷失、有收获”。
三、关键提醒
象征明确:开篇就要点明“沙之书” 象征什么(知识/欲望/未来),避免全文模糊;
辩证思考:不能只肯定或只否定“无限”,要像材料中两种态度的对比,体现对“无限” 的理性看待;
结合现实: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如数字阅读、信息囤积、学习规划),让文章不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