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幼年需要依赖成人的保护和供养的时期特别长。这是形成家庭的一个主要因素。家庭就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要使父母肯担负这工作就得使他们感觉到孩子的无能,不能脱离他们。在父母眼中,儿女是不会长大的。70岁的老菜子要讨他父母的欢心,得穿起彩衣,学孩子们跳跃。靠了父母这种心理,孩子可以不必在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去直接应付环境。在冷酷的环境和孩子之间有父母这个缓冲。
一个在家庭环境里生活得太久的孩子,他会在家外的竞争场合中失去适应的能力。在家里他所碰着的人是到处都愿意成全他的,至少也是为他的益处着想的。可是在竞争的场合下,却不全是这样的,在利害关头,可以是你死我活,毫不留情。家庭里训练不出战士,嘴上衔着银匙的成不了好汉。家庭里多的是迁就、谦让,少的是争斗。可是人怎能不走进这生活竞争的场合呢?
心理分析家曾用“凝固”一词来描写那种跳不出母爱的反常心理。母爱的凝固,也是幼年情境的拖累,婴孩靠母乳才能生长,但是长到一个时候,却不能老是靠母乳了。母乳不但不能满足已长大了的孩子的营养需要,而且对于孩子的消化能力也还有不良的影响,于是在一定的时候,孩子要受到不痛快的断乳。社会生活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形。孩子早年的抚育需要父母的保护和供养,但是长到一定时候,孩子不能再在父母的荫庇中生活了。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会引起不良的结果,因之,在抚育过程的末期,必须有一度社会性的断乳。
(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
材料二:
这几年,我们看到了家庭中另一个的明显变化,那就是,年轻人开始愿意回归家庭。这里的回归,不仅仅包含空间意义上的回归,更加包括精神层面的回归。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每一个人在微信里都有的家庭群。每天,我们都在群里和父母进行交流。同时,因为年轻人比父母辈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意识地去直面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当选择回归家庭的时候,他们也将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和愿景————民主、平等、尊重、关爱、和睦,一起带进了家庭。无形之中,给社会带来了平等、尊重、关爱与和睦。这种精神层面上的回归家庭,还有一个专门的学术名词,就是加州大学的人类学教授阎云翔提出来的“新家庭主义”。
为什么会出现“新家庭主义”呢?阎云翔指出:“西方那种经典的个体主义可能不适合中国文化的大环境,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达到那种状态。”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对,“在中国差序格局的‘文化底蕴’中,以关系网定位自己的、实用性的文化和现实倾向,使得纯粹原型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可能很难出现”。这句话说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有一段时期,年轻人非常尊崇西方的个体主义精神,强调要独立自我、我行我素、彰显个性色彩。但这样的个体主义,归根结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强调关系的传统相背离,因此难以持久,最终那些刻意彰显自己独立个性的年轻人,还是会选择以家庭为落脚点。
其实,阎云翔提出的“新家庭主义”的诞生,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它的背后也有着经济的驱动因素。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房价不断升高,年轻的一代如果想要买房,就更加需要父母辈的支持,于是四个老人和一对小夫妻共养一套房的现象普遍起来。还有像大家开玩笑说的“老漂一族”,那些已经退休的父母在大城市里帮助子女带娃,给工作的子女们减轻抚育下一代的压力。
在劳动异化愈加严重的今天,年轻人在大城市难以感觉到工作的价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也不像好朋友一样紧密。当眼前的灯火辉煌没有人可以分享。孤独感慢慢涌出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想回到故乡、回到家里、回到父母身边。
我们经常会认为恋家是一个人太感性,或者不成熟,但是,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看,恋家,或者在适宜的时间回归家庭,其实是最理性的决定。回家,看似是一种非常个人的选择,然而,放在整个大环境中来看,其实和我们的社会特点、传统文化、发生变化的代际亲密关系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今天的年轻人选择回归家庭的趋势,让一个个本来离散的家庭重新聚合,无论这种离散是地理空间层面上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社会也会因此越来越和谐稳定。这就是家庭对社会整合的正面影响。
当然,我们的家庭关系中,依然存在很多矛盾。如果说传统的代际关系是密而不亲,那么现代的代际关系就是又密又亲。但又密又亲会导致什么问题呢?比如,年轻人会觉得父母的界限意识薄弱,常常插手自己生活中各个细枝末节的决定;同样,父母也会觉得有些年轻人的独立是“假独立”,在经济上渴望获得支援,在精神上有独立的意识,但又缺乏独立的能力。所以,在挑选结婚对象、教育下一代等方面,两代人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或许,在家庭中,一个我们可期许的代际关系应该是亲而不密,感情互惠,精神独立。虽然矛盾不是一时半会儿、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尽量让家庭圆满。毕竟,家,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港湾,是可以回归的心安之所。
(摘编自严飞《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述了家庭在孩子幼年发挥的重要作用,又指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庭的庇佑不应过度,否则会阻碍孩子成长。
B.材料一引用老莱子70岁仍穿彩衣扮孩童跳舞来取悦父母的例子,意在说明在父母的心中孩子依赖他们的时间越长越好。
C.材料二探讨了新时代家庭的变化,年轻人愿意重新回归家庭,这一趋势与个人经济压力、社会变迁、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D.“新家庭主义”指精神层面上回归家庭,寄寓了年轻人对于民主、尊重等亲密关系的期待和愿景,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战士”“好汉”指称走出家庭、能适应生活竞争的人,暗示家庭的成全与迁就只会使孩子失去竞争力。
B.材料一用婴儿必须断乳类比说明孩子在抚育的末期应该脱离父母荫庇,父母要让长大的孩子直面冷酷的环境。
C.“差序格局”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庭、强调关系,故而离散的家庭重新聚合对社会整合有着正面影响。
D.密而不亲、亲而不密、又密又亲的代际关系都会带来两代人的矛盾,而不亲不密的代际关系则能避免产生矛盾。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新家庭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年轻人因为就业形势严峻不想外出找工作,而选择待在家里啃老。
B.定居异地的孩子在微信群里,用表情包向父母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思念。
C.在社会竞争中倍感压力的打工人,回到家跟父母倾诉烦恼,寻求安慰。
D.人到中年,逢年过节再忙也要带着家人回去看望父母,帮他们干活儿。
4.美国社会学家古德说:“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5.某心理咨询师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28岁的程序员小王,从小到大习惯了凡事由母亲作主。工作后扛不住压力,时常躲在车里哭泣,直到同事告知母亲,家里才知晓此事。请结合两则材料给小王母子提供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相牛记(节选)
周齐林
寒冬时节,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炉灶上的水壶冒着热气。年幼的锦叔和哥哥姐姐们围在父亲身旁,竖耳倾听他讲那些关于相牛的故事。村里人对牛墟的历史早已烂熟于心菜炒菜糕痒夹起的血脉所在。父亲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着村庄的历史。
四百多年前的一个午后,烈日曝晒下,先祖们一人扶着犁、一人拉着缰绳咬紧牙根缓步往前行走。①锋利的铧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它缓缓破开沉睡的泥土,板结僵硬的泥土瞬时变得蓬松,空气和风灌入泥土的缝隙,湿润的泥土从脚趾缝间滑过,空气里开始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先辈们原始的耕种方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后人的脑海里。这天午后,一个商人沿着寒溪河一路而上,在一个码头停下,紧接着船上两头健硕的水牛踏上了这片陌生而肥沃的土地。②牛的出现如一滴水引发整个世界的巨变,先祖们迅速体会到一头牛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这里溪流环绕,晨曦时分,浓雾笼罩着河岸,仿若仙境。哗哗流淌的寒溪河、东引河仿佛两条白色的缎带穿越整个村庄。越来越多的牛沿着河流拥入横沥,横沥牛墟由此形成。牛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哪一种动物如牛般与大地如此亲近。它让大地生机勃勃,让村庄炊烟四起,让乡野诗意盎然。
在父亲的讲述里,一颗种子在锦叔心底迅速生根发芽。
一九三九年,在锦叔的央求下,十一岁的他跟随父亲来到熙熙攘攘的牛墟。看着父亲细细打量间就能判断出一头牛的优劣和净重,他顿时心生佩服,对相牛术的兴趣愈发浓厚起来。
父亲在牛墟相牛时,锦叔就在旁边观看。
“眼大的牛勤快,眼小的脾气大,好牛的头颅要突出。”
“牛腿不是越壮实越好,而是要修长,那样跑起来快,耕田就要这样的牛。”
锦叔听得入迷,③他的目光钉在父亲的嘴角。
一年时间倏忽而过,年幼的锦叔对相牛的兴趣不减反增。见孩子对相牛术兴趣这么浓厚,父亲很是宽慰,感觉先祖代代传下来的技艺有了延续。
锦叔学相牛的第一天,父亲没有急着给他讲相牛的技艺,而是给他讲了个故事。
“村里一个牛经纪家里穷,好不容易学成出师,进入牛墟后,却利用交易的暗语频繁作弊宰客,挣取超额差价,不到一年时间名声就臭了。名声臭了,后来再也没人找他相牛了,没人信他了。做我们这一行,眼睛是秤杆,自己的良心就是秤砣。所以我们一定得对买方和卖方同等对待。”看着父亲说话时神情肃穆的样子,锦叔默默点头。
相牛的学问大,熟才能生巧,看得多才能看得准。清晨,锦叔跟着父亲来到牛墟。偌大的牛墟,成百头水牛和黄牛静静地站立着,等待着买主的到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牛也一样。水牛力气大,耕地速度快,酷暑季节,遇见水,就喜欢躺在里面。黄牛性情温和,耕地速度虽慢,却有耐性。如果说水牛是短跑之王,那么黄牛则是马拉松冠军。
牛墟是学习相牛最好的课堂。父亲一边指着牛,一边给他比画着。
一滴水映射出大海的影子,锦叔见父亲摸摸牛的肚子、前腿、后腿、头部、腰身、皮毛等就可以判断出一头牛的优劣,愈加佩服。
“好的牛皮毛光滑,有病的牛皮毛暗、易脱落。”
“这头牛的肚皮色泽红润,比较干燥,是头好牛。这头牛的肚皮有点苍白又有斑点,不好。”
父亲边说边走,他走到哪里,锦叔就跟到哪里。锦叔拿着笔,把父亲的话记在小本子上,直至刻在脑海里。
锦叔见父亲每次看牛,都会将手放在牛的嘴角轻轻抚摸一番,随后牛便乖乖地张开了嘴巴。趁牛张嘴的间隙,父亲迅速打量牛的牙齿,以此判断牛的年龄。锦叔常为此犯难,他学着父亲的模样把手放在牛的嘴角轻轻抚摸,牛却始终不张嘴,无奈之下,只能强行掰开牛嘴,把手伸入其中摸,一种黏腻感迅疾传遍全身。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他才慢慢掌握这门技艺。
每一种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年轮,这是时光留下的独特印痕。牛的年轮呈现在牙齿上,牙的数量、缝隙和磨损面隐藏着牛的生存密码。④一头牛,活到十三四岁,已走到暮年,年老体衰,牙齿脱落,无法胜任重活,生命的寒风,吹彻原野,草木不生,一派萧瑟。
耕牛,一个“耕”字,简单而有力地总结了牛一生默默耕耘的劳碌命运。牛是村里人的命,他们靠牛种地获取粮食,靠牛拉货挣取微薄的工钱,体面地活下去。
找父亲相牛的人络绎不绝。每次在牛墟,看着父亲娴熟地挥舞着手中的木棒,锦叔总觉神奇。这看似普通的小木棒仿佛有神奇的魔力附着其上。父亲挥舞着小木棒抽打在牛身上,原本神情呆滞站立于榕树下的牛受到鞭策,顿时动起来,在快速走动中,牛的性情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一旁有牛客觉得神奇,接过小木棒,扬到半空中,试着抽打牛,牛却甩着尾巴纹丝不动。父亲是技艺精湛的点穴者,他每一棒落下都打在牛的穴位处。
牛墟的角落里留着一块田供准备交易的牛拉犁用,锦叔记得每次父亲替牛客相好牛,牛客为了验证父亲的相牛水平,总会迫不及待地把牛赶到田里。他们把犁往牛身上一套,扬起手中的鞭子一挥舞,适才看似呆滞的牛瞬时敏捷地在田地里干起活来。父亲相中的牛都是犁田的能手,看着牛温顺有力的样子,买牛客不由喷喷称奇,向父亲竖起大拇指。
相牛一整天,回到家,天上已是几颗星子。锦叔记得彼时父亲总会让他去楼上的酒罐里用长勺舀一小碗药酒。他端着一碗酒缓缓下楼,轻轻放置在院落的石桌上。他看着父亲就着炒熟的豆子喝一口酒,停下来细品片刻,眼睛望向远处的田野。
一碗酒下来,黑夜降临,远处传来犬吠声,父亲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给孩子们讲述了那些关于相牛的故事,延续着村庄的历史,也激发了年幼的锦叔对相牛术的兴趣。
B.父亲在教授技巧前先给锦叔讲了牛经纪作弊宰客的故事,是为了告诫他坚守职业良心比拥有技艺更重要。
C.找父亲相牛的人络绎不绝,牛客挥舞木棒却无用,都从侧面印证了父亲为人本分、经验丰富、技艺高超。
D.文章叙写锦叔学习相牛的故事,凸显了牛与村庄的紧密关联,呈现了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充满人文情怀。
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锋利的铧开垦耕地的画面,展现出劳作后大地生机焕发的场景。
B.句子②表现牛的到来改变当地最原始的农耕方式,为后文写父亲把相牛术传给锦叔埋伏笔。
C.句子③中“钉”字运用比拟的修辞刻画出锦叔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的神情,用语生动传神。
D.句子④多用四字短语,强化了牛至暮年的衰老之态,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慨叹,节奏舒缓。
8.文本结尾说“父亲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笑的原因。(6分)
9.文本节选部分之后的情节是,父亲病逝后,横沥牛墟逐步衰落,锦叔带着村里的生产队去广州相牛,他看着买回来的牛在稻田里耕作,内心充满希望。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故事发展的合理性。(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君实修《资治通鉴》,至唐事。正叔①问曰:“敢与太宗、肃宗正篡名乎?”曰:“然。”又曰:“敢辩魏征之罪乎?”曰:“何罪?”“魏征事皇太子②,太子死,遂忘戴天之雠而反事之,此王法所当诛。后世特以其后来立朝风节而掩其罪,有善有恶,安得相掩?”曰:“管仲不死子纠之难而事桓公,孔子称其能不死,与征何异?”曰:“管仲之事与征异。齐侯死,公子皆出。小白长而当立,子纠少亦欲立。管仲奉子纠奔鲁,小白入齐,既立,仲纳子纠以抗小白。以少犯长,又所不当立,义已不顺。既而小白杀子纠,管仲以所事言之则可死,以义言之则未可死。故《春秋》书‘齐小白入于齐’,以国系齐,明当立也;又书‘公⑧伐齐纳纠’,二传无‘子’字。纠去‘子’,明不当立也。与征之事全异。”
(节选自《河南程氏遗书》)
【注】①正叔,指北宋理学家程颐。②皇太子,指唐高祖李渊嫡长子李建成,后在玄武门之变中被秦王李世民所杀。③公:指鲁庄公。
材料三:
太宗之德,以从谏为首称。今观其听政之初,即擢魏征为谏臣。太宗从谏之美固可嘉矣,魏征事雠之失亦可闻乎?今观先儒辨论太子藩王之分深贵魏征不能死于其难其说亦既明白又何复议之有?然尝反复思之,切有疑焉。夫臣之事君,固当始终一节,若君臣之分未定,遽欲死于其难,则亦君子之所不予。彼魏征为太子洗马,是果谁之命耶?若出于太子之命,则太子其君也;若出于高祖之命,则高祖乃其君耳。奉高祖之命而辅太子,则高祖其君也。魏征委质事高祖,食高祖之禄,高祖使之佐太子。若太子失德,则魏征当受不能辅导之责,为有负于高祖;若藩王交斗,则固有高祖在焉,即不幸诸王互相攻击,其僚属必欲各死于所事,此则大乱之道也。故夫魏征于建成未败之前知其不可辅,则当引身而去;于建成既败之后则当席萰听命,自请其不能正救之罪,或高祖赦之,使事新君,则亦惟上所命可也。或曰:齐威、子纠之事,将如之何?曰:非也。齐威、子纠均为公子,亦既出奔于外,齐襄既殁,齐国无主,故齐威、子纠若敌国然,各君其君,各臣其臣,非若唐高祖在上,制命出于一人者也。
(节选自尹起莘《通鉴纲目发明·卷三十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观先儒辨论A太子藩王之分B深C责魏征D不能死E于其难F其说G亦既明白H又何复议之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赞扬,与《报任安书》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称”字意思相同。
B.《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叙事简练且多含褒贬的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C.听,治理,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意思不相同。
D.果,究竟,终究,与成语“食不果腹”中的“果”字意思不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埋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回应管仲是否是一个仁人,但他肯定了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让人民长久受益的功绩。
B.面对程颐的问询,司马光直接表态自己会秉笔直书唐太宗篡夺皇位的历史事实,但对魏征侍奉李世民应被诛杀的说法并不赞同。
C.在程颐看来,管仲侍奉公子纠对抗小白本就没有正义性可言,所以管仲在公子纠失败被杀之后没有为公子纠殉死是符合义理的。
D.尹起莘认为李建成德行有失,他觉得魏征应早早离开李建成,而在李建成败亡之后,魏征应当主动承担未能纠正李建成的罪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4分)
(2)后世特以其后来立朝风节而掩其罪,有善有恶,安得相掩?(4分)
14.程颐和尹起莘评判魏征易主这一事件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 ~16题。
岁晚书事
欧阳修
一麾新命古三齐,白首沧洲愿已违。
轩冕从来为外物,山川信美独思归。
长天极目无飞鸟,积雪生光射落晖。
腊候已穷春欲动,劝耕犹得览郊圻。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朝廷新的任命让诗人愿望落空,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奈。
B.自古以来许多人视功名富贵为身外之物,但诗人还是渴望能够回到京城重获重用。
C.诗人纵目远眺,高天寥远空旷,积雪映射着夕阳的红光,冷暖交融,景色明净壮美。
D.“腊候已穷”传递出了时令更迭之感,而“春欲动”寄寓着诗人美好的期待与向往。
16.诗歌最后一句反映了诗人在“愿已违”后的心理调适,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登山过程中,山路曲折,天色昏暗,小南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来形容此情景。
(2)踏入平遥古城那厚重的城门,仿佛一脚迈进了明清时期的繁华旧梦,古城占地面积之广、楼宇之高让小开不禁想起《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
(3)古人常以“青”入诗词,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据说秦始皇有一次想把他的苑囿扩大,大得东到函谷关,西到今天的凤翔和宝鸡。近臣优旃说:“陛下圣明,这真是妙极了!多放些动物在里面吧。要是敌人从东边打过来,只要教糜鹿用角去抵抗,就够了!”秦始皇听了,就把这计划搁制了下来。这么看来,幽默实在是荒谬的解药。委婉的幽默,往往顺着荒谬的逻缉夸张下去,使人领悟荒谬的后果。
凡事过分不合情理,( )过分违背自然,都构成荒谬。荒谬的解药有二:第一是坦白指摘,第二是委婉讽喻。幽默属于后者。心情好,婉说;心情坏,直说。对聪明人,婉说;对笨人,只有直说。
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幽默。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 ① 。第三等连领略也无能力。第一等是先知先觉,第二等是后知后觉,第三等是不知不觉。如果幽默感是磁性,第一等便是吸铁石,第二等是铁,第三等就是木头了。
这么看来,秦始皇还勉强可以归入第二等,至少他领略了优旃的幽默感。第三等人虽然没有幽默感,对于幽默仍然很有贡献,因为他们虽然不能创造幽默,却能创造荒谬。妄人往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成全别人的幽默。
虚妄往往是一种膨胀作用,相当于螳臂当车,蛇欲吞象。幽默则是一种反膨胀作用,好像 ② 。可是幽默并不等于尖刻,幽默针对的不是荒谬的人,()荒谬本身。
18.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雷雨》)
B.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祝福》)
C.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反对党八股》)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19.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0.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甚至 觑见 就是 B.甚至 小觑就 是
C.或是 小觑 而是 D.或是 觑见而 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唐代李贺准备考进士,有人认为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请你仿照优旃的归谬法进行反驳。(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情绪化表达没有任何好处,也有人质疑这是对情绪的污名化,是在压抑人的天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高2026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1. B(用此例意在说明“在父母眼中,儿女是不会长大的”。)
2. B(A“只会”说法绝对,“过分”的迁就和成全才会使孩子失去竞争力;C强加因果。离散的家庭重新聚合对社会整合之所以有正面影响,是因为众多个体不再处于分散状态,社会秩序就会更加稳定;D“则能避免产生矛盾”于文无据。)
3. A(“啃老”是在物质生活上依赖父母,并非精神上的回归家庭。)
4.①材料一指出,“家庭就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证明了它就是一项社会发明;②材料一认为,“在抚育过程的末期,必须有一度社会性的断乳”,说明家庭到一定时候必须将孩子推向社会,方能让其获得适应家外竞争场合的能力,这证明了“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一点2分)
5.(1)建议小王母亲:①从此不要凡事都替儿子做主,及时“断乳”.锻炼孩子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的能力。②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尊重、关爱、和睦的家庭氛围,与扎于保持亲而不密的关系。
(2)建议小王:主动给父母倾诉自己的烦恼,让情绪释放,获取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回归。(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 C(“牛客挥舞木棒却无用”无法印证父亲“为人本分”。)
7. B(“为后文写父亲把相牛术传给锦叔埋伏笔”错误。)
8.①为替牛客选择到了好牛而满足。②为相牛的技艺有了传承而高兴。③为沉浸在乡村宁谧、和乐的田园氛围而悠然。(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横沥牛墟逐步衰落:父亲为人本分、技艺高超、坚守良心,像父亲这样的优秀牛经纪并不多了,其他的牛经纪开始宰客欺诈,横沥牛墟因此走向没落。②锦叔带着村里的生产队去广州相牛:村里一直坚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横沥牛墟衰败,需要另寻好品质的牛,而锦叔深受父亲教诲,继承父亲遗志,愿意带领生产队继续相牛。③内心充满希望:锦叔相牛技艺高超,为生产队相得好牛,能够缓解生产队的危机/锦叔为村里坚守农耕方式、坚守农耕文明而满足,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FH
原句意思是:如今看前代儒者辨析太子与藩王的名分,严厉指责魏征不能为李建成殉死,这种说法已经很明白,又有什么必要再讨论呢?
11. A(A项“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中的“称”字意思是著称,指为人所知。“孔子称其能不死”中的“称”字意思是赞扬,两个“称”字意思不相同。C项“听臣微志”中的“听”字意思是任从,应许。D 项中“食不果腹”中的“果”是填充的意思。)
12. D(材料三中“若太子失德,则魏征当受不能辅导之责……”“故夫魏征于建成未败之前知其不可辅,则当引身而去”两句,都只是尹起莘的假设论证,并非表明他不认可李建成的德行。)
13.(1)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又去辅佐桓公。(相,译为作桓公的国相亦可)
(2)后代的人只因为魏征后来在朝廷做官时的风骨节操就掩盖了他之前的罪过。有善行也有恶行,怎么能相互掩盖呢?(安得相掩?翻译为“怎么能用善行掩盖恶行呢?”
14.程颐依据的标准是长幼有序;尹起莘依据的标准是惟君命是从。(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又去辅佐桓公!(做了桓公的国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他哪里能像普通男女那样讲小节小信,自己上吊死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材料二: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写到唐代的事件时,程颐问他:“你敢给唐太宗、唐肃宗正书他们篡位的声名吗?”司马光回答:“敢。”程颐又问:“你敢辨析魏征的罪过吗?”司马光说:“他有什么罪?”程颐说:“魏征原本侍奉皇太子李建成,李建成死后,魏征就忘了这如同不能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的深仇大恨却反而去侍奉唐太宗。按国家律法,这是应当处死的罪行。后代人只因为他后来在朝廷做官时的风骨节操就掩盖了他之前的罪过。有善行也有恶行,怎么能相互掩盖呢?”司马光说:“管仲没有为公子纠的死殉难,反而去侍奉齐桓公,孔子却称赞他能不白白送死,这和魏征的事有什么不同?”程颐说:“管仲的事和魏征的事不一样。当年齐侯去世后,公子们都逃出了齐国。公子小白年纪大本就该继位;公子纠年纪小却也想争夺王位。管仲侍奉着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回到齐国继位。小白继位后,管仲还护送公子纠回国对抗小白。公子纠以年幼者身份冒犯年长者,本身就不该继位,从道义上讲已经站不住脚。后来小白杀了公子纠,管仲若从侍奉的主人被杀这点说,就该殉死;但从义理上来说就不该殉死。所以《春秋》记载‘齐小白入于齐’,把‘齐’字加在小白前面,是明确他本该继位;又记载‘公伐齐纳纠’,《公羊传》《谷梁传》这两部注释《春秋》的书里,‘纠’前面没有‘子’字,去掉‘子’字,是明示公子纠不该继位。因此,管仲的事和魏征的事,完全不一样。
材料三:
唐太宗的德行,最受称赞的是听从谏言。如今看他刚开始处理朝政时,就提拔魏征担任谏官。唐太宗听从谏言的美德固然值得赞许,但魏征侍奉仇敌的过失,难道也该被接受吗?如今看前代儒者辨析太子与藩王的名分,严厉指责魏征不能为李建成殉死,这种说法已经很明白,又有什么必要再讨论呢?但我曾反复思考,实在有疑问。臣子侍奉君主,固然应当始终坚守节操,但如果君臣的名分还没确定,就急于为君主殉难,那也是君子不会认可的。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这到底是谁任命的呢?如果是太子李建成任命的,那李建成就是他的君主;如果是唐高祖李渊任命的,那唐高祖才是他的君主。魏征奉唐高祖的命令去辅佐太子,唐高祖就是他的君主。魏征献身侍奉唐高祖,拿着唐高祖给的俸禄,唐高祖派他辅佐太子。如果太子品德败坏,魏征应当承担“不能辅佐引导”的责任,这是对唐高祖的辜负;如果藩王和太子互相争斗,那本来就有唐高祖在上面主持大局。即便不幸诸王互相攻打,他们的下属要是都必须为自己侍奉的主人殉难,这只会导致天下大乱啊。魏征在李建成还没失败时要是知道李建成不值得辅佐就该主动辞官离开;在李建成失败后就该披着草席听候处置主动承认自己不能纠正太子的罪过。如果唐高祖赦免他,让他侍奉新君主(唐太宗),那也只能听从皇上的命令。有人问:“那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的事,该怎么说呢?”答:“不一样。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国公子,而且都已经逃出了齐国。齐襄公死后,齐国没有君主,所以齐桓公和公子纠就像敌对的诸侯国一样,各自有自己的君主,各自有自己的臣子,和唐朝唐高祖在位,政令都由他一人发出的情况不一样啊。”
15. B(诗歌颔联的意思是“我一直视功名富贵为身外之物,虽然眼前三齐之地山川风景绝美,但我还是渴望能够归隐故里。”)
16.①“愿已违”指诗人想要暮年隐居的愿望因一纸任命落空了。②“劝耕犹得览郊圻”意思是说春天到来,我到郊野督促勉励农民耕种的时候还能欣赏到春日美景。③诗人未能终老乡野,但他在尽忠职守的同时欣赏到了郊野美景,满足了内心喜好,达成了自我调适。(一点2分)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示例: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18.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讽的手法。A项没有手法。B项反讽。C项比喻。D项通感。)
19.一共有三处错别字。“糜鹿”改为“麋鹿”;“搁制”改为“搁置”;“逻缉”改为“逻辑”。(改对一处1分)
20. D(“或是”表示选择,“甚至”表示递进,根据句意,二者没有递进关系。“小觑”是小看、轻视的意思,“觑见”是看见、瞧见的意思,根据句意,应是“觑见”。“不是……而是”否定了前者;“不是……就是”有选择意味,两者皆可。根据句意,幽默针对的只是荒谬本身。)
21.示例:①但能够领略幽默。②一枚刺破气球的尖针/一帖让胖子变瘦子的泻药。(每句2分)
22.示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先假定对方观点为真,1分;引申,根据观点推演,2分;得出荒谬结论,2分)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类作文。材料围绕情绪化表达,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指令要求考生就争议焦点展开思考与表达。
第一层思辨能力的考察,体现在对任务指令的完成上。考生可以支持一方,驳斥对方;也可以将双方观点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支持一方时,不能弃另一方观点于不顾。认为双方都有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可以建立有机关联。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有助于理解双方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立场。情绪是否应该得到抒发释放、情绪化对自己与他人的伤害、如何纾解与管理情绪以保持身心健康与人际和谐等等,都可以成为思考的角度。
第二层思辨能力的考察;体现在对材料概念的辨析上。“情绪化”与“情绪”本质上是两个概念,材料中另一方的质疑其实混淆了二者。“情绪”通常指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属于中性词。“情绪化”指受感情支配而不够理智的状态,偏贬义色彩,它的对立面是客观、理性、冷静、克制、平和、稳定。故而,表达情绪,不等于情绪化地表达。近义词之间的辨析往往为人忽视。不管持什么观点,如果能够抓住这对概念展开辨析,那么论述都更能一针见血。
此外,这个作文涉及的话题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在家庭、学校、职场、网络空间等等情境中屡见不鲜。在充满压力的场域,在特殊的人生阶段,人们的确容易情绪化,比如表现为暴躁、易怒、冲动、过于感性脆弱,它会由心理外化为言辞及行为。如果考生能够联系社会现实与个人体验展开联想与思考,行文则将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参考立意】
①抑制情绪化,不被情绪化所役。
②释放情绪,倾听情绪的声音。
③管理情绪,合理表达。
【评分标准】
略
补充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染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色彩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