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昨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正式发布。记者注意到,公务员考试对报考者的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宽,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10月14日《新京报》)
国考这一突破“35岁门槛”的优化调整,看似是招考政策的微调,实则是对人才评价机制、社会公平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从政策背景看,此次调整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升至2022年的39.72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3》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49岁就业人口占比超52%。若继续固守35岁门槛,将导致大量经验型、技术型人才被挡在体制外。但现实是,“35岁歧视”是全社会的问题,它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利于人才成长。山东、浙江等地此前已将部分岗位年龄上限放宽至40岁,上海更在2025年执法类公务员招考中试点38岁上限,此次国考调整正是地方实践的升级版。
对公考自身而言,年龄限制放宽将显著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首先是优化人才选拔质量,35岁以上群体积累的社会阅历、应急处置能力,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岗位上更具优势,能有效提升服务效能。其次是彰显招录公平,打破“年龄天花板”让不同年龄段求职者站在同一起跑线,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消除年龄等不合理限制”的要求。再者是缓解就业压力,此次国考计划招录3.81万人,年龄放宽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尤其为面临职业转型的中年群体提供新选择。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社会导向意义。公务员招录向来是就业市场的“风向标”,国考打破年龄限制,相当于推倒了破除年龄歧视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长期以来,企业招聘效仿公考年龄标准,“35 岁以上勿扰”成为常见表述,互联网行业甚至将35岁作为优化分水岭。国考的示范效应,将倒逼企业重新审视年龄偏见,在管理岗、技术顾问等岗位上善用中年人才的经验优势。
国考打破“35岁门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不仅为80后群体提供了“最后的机会”,更在全社会播下了公平就业的种子。当企业不再以年龄划线,当社会不再对中年群体抱有刻板印象,释放的将不仅是千万劳动者的就业活力,更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潜能。(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