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三角支撑”战略为发展架构,借学历提质、康养科研、产教融合实践,融合破局,打造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新范式。
文/《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从1958年依托中国一重集团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到1985年开启12年跨省南迁壮举,这是燕山大学早期校史中的两次重要破局之举。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其来有自,从早期聚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轮驱动”,到如今构建“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康养产业”三角支撑的特色格局,其发展历程,始终烙印着校本部“敢为天下先、勇于破局”的大学精神。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姜文超告诉本刊,多年来,学院坚守教育的人民属性与公益属性,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战略创新等多个维度开展特色实践,努力探寻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燕山路径”。
坚守学历教育“压舱石”,以严谨铸口碑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学院的兴办根基,更是学院发展的‘压舱石’和‘基本盘’。”姜文超道出了学校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燕山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学校南迁后在河北省站稳脚跟、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纽带。
在燕山大学的40多万校友中,近20万来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他们遍布全国,成为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活名片”。这份成果的背后,是燕山大学延续工科办学传统的“严谨基因”——从招生录取到学位授予,每个环节都建立了细致规范的管理体系,用“高标准”守护教育质量。
在新生报到环节,校本部与教学点每年采用线上身份核验系统,对学生入学照片、证件照片、采集照片进行“三证比对”,系统自动生成相似度数据,从源头杜绝身份造假,确保每一位新生的身份都真实可溯。“成人教育学员的背景多样,身份核验是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把关。”姜文超解释道。
在课程学习环节,学院破解线上授课“监管难”的痛点:一方面要求线下课时不低于20%,让学员获得真实的高等教育体验,保障学习获得感;另一方面搭建“网络课程督学+班级督学+教学数据分析平台”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实时追踪每一位学员的学习进度,哪怕是线上课程,也力争精准掌握学员的学习状态,避免“挂课不学”的形式主义。
在学位管理环节,学院既兼顾成人学员特点,又不降低标准:针对英语成绩未达规定的学员,增设“学业水平测试”作为补充条件,为想拿学位但英语较弱的学员拓宽路径;严抓学位论文质量,要求教学点或校本部为学员配备导师,论文完成后需参加校本部统一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并修改完善后,还要经学院论文抽查小组二次审查。
“虽然获得学分、取得学位的难度不小,但长期来看,这份‘严格’换来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姜文超坦言,燕山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高含金量”,已体现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和招生热度上——这既是对教育“人民属性”的坚守,也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布局康养“新引擎”,以交叉促突破
当多数高校继续教育还聚焦于传统的学历与培训业务时,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悄然将康养产业纳入发展版图,使其成为推动学校和学院发展的“新型引擎”。
2017年,借助亚洲开发银行低息贷款项目,学院先后建成康养人才培训中心、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承担学校生命健康与智能医学学院的职能,形成“康养科研、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这也成为国内继续教育领域的独特存在。
在康养科研领域,学院从全校各相关学院遴选优势团队,形成16个特色研究方向,其中脑机接口技术、磁珠生产技术、牙齿填充材料等方向的研究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团队成员来自机械、材料、电气、信息、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打破了学院和学科壁垒,真正实现了医工交叉。”姜文超介绍,学院为这些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等硬件支持,同时协调团队合作、技术转移等软件服务,让不同学科的智慧在康养领域碰撞出创新火花。
在康养人才培养领域,学院既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也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举办康养论坛,为行业输送优秀的康养职业人才;同时拥有康养方向单独的硕博士招生指标,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提升研发能力,实现“学术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院还承担起成果转化“桥梁”的角色——对于实验室里的优质康养技术或装备研究成果,学院从产业角度协助推动其向产品化、产业化转移,搭建了技术与资本的对接桥梁。
数字工程师培训项目学员正在进行上机实训
破局非学历“短板”,以融合谋发展
对于多数地方高校而言,非学历培训是“短板”——相较于中央部属高校的天然品牌优势,地方高校如何在这一领域破局?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依托优势学科,走差异化、产教融合之路。
“我们不盲目追求培训品类的‘全’,而是聚焦学校的工科优势,做精做专。”姜文超介绍,学院将非学历培训业务从单一的企事业单位短期培训,扩展至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项目委托培训、职业证书培训、就业前置培训等多个领域,且每个培训项目都紧扣学校“机、材、电、信、管理”等优势学科群,形成“学科优势—培训特色—产业服务”的闭环。
数字工程师培训项目便是典型案例。作为国家推广的就业导向型职业培训项目,其举办门槛较高——需高校具备行业资源、硬件设备和产学研融合的师资。燕山大学在机械行业和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厚底蕴,以及工科专业的设备支撑,使其具备了“高标准举办”的天然优势。
为做好该项目,学院投入约600万元购置设备,划拨400余万元改造实训场地,组建优秀师资团队,并率先在河北省承接数字工程师初级、中级资格培训。更让学员心动的是“培训证书转化为职称证书”机制——学员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后,可直接到当地人社部门换发相应职称证书,省去了评职称的流程,得以将精力聚焦于工作实践。2023年10月,学院组织首期培训班,同年12月完成评价,目前已有46名学员获得数字工程师初级职称证书。“对我们而言,经济收益是次要的,促进就业、服务地方产业才是核心目标。”姜文超说。
与小米集团合作的“小米生态规划师”培训,则是“培训+就业”产教融合的另一标杆。小米集团看中燕山大学在机械、材料、电气、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委托学院开展“小米AIOT”项目培训——学员获得合格证书后,可在小米核心产业链及周边产业链优先就业。在课程设计上,燕山大学专业教师与小米工程师、管理人员共同研发课程,内容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实训环节,学员使用校企定制的实训设备,还可进入小米下属企业或生态链企业实习;就业对接环节,学院与小米建立“优先推荐”机制,直至学员找到合适岗位。“小米生态覆盖领域广,学员的就业选择非常丰富,这种‘订单式’培训,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也让学员的就业更有保障。”姜文超表示,由于与学员的就业端需求联系非常紧密且行之有效,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样本。
践行教育使命,以初心定未来
谈及未来,姜文超透露了学校规划的发展方向:“建强继续教育融合体系,打造省内标杆、国内一流的继续教育;并提出推进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等高端数字工程师培训项目,实现康养人才培养、产业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贯通发展;全力推进医工交叉,筹建燕山大学附属医院。”
目前,学院已申获河北省学科交叉中心,正在申请教育部社科重点实验室,加之“三角支撑”的格局,正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桥头堡”和“动力源”。在姜文超看来,无论发展格局如何迭代,高校继续教育的核心使命始终是坚守教育的人民属性和公益属性。他强调,继续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虽然能为学校带来一定收入,但必须分清“教育”与“盈利”的先后顺序。“只有心怀使命感和边界意识的继续教育,才能为学校创造更优的声誉和更高的价值。”
从服务中国一重的“产业初心”到“三角支撑”的战略创新,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既是高校办学精神的传承,也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破局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医工交叉的深化、产教融合的推进,这所学院将继续书写高质量的“燕山答卷”。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9月刊(总第1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