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张泰城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要着力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转化上下功夫,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最终转化为师生的素质能力,进一步发挥革命文化精神力量。
第一,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类、信息类和精神类三大类型。物质类包括革命遗迹、旧址、器物等有形资源;信息类涵盖文献、标语、图像、歌曲等信息形态资源;精神类则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意识形态资源。此外,红色文化资源还可细分为红色旧址、红色器物、红色文献、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等十大类。目前,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以旧居旧址等形式分散在偏远农村山区,难以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因此,必须通过教学研究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原生态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
第二,推动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课程育人是学校、干部学院育人的主要方式。将红色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涉及学校、学院和教师三个层次,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课程概念可分为教学科目或学科、教学目标或计划、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不同的课程观导向不同的教学实践。此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不仅限于文本教材,还应拓展音像教材、场馆教材、现场教材等。
第三,推动课程资源转化为师生的素质能力。这一转化关键在于教学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教育特质、学员的学习行为方式以及师生关系格局。红色文化资源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有显著区别,其过程强调“创设情境、讲解、引导启发、组织活动、点评、激励”几个步骤的循序渐进,学生则经历“课前预习、聆听、观察思考、参与体验、感悟、建构”几个步骤的环环相扣。在实践中,形成融“看、听、访、体、悟、行”于一体的教法体系,包括展示式、影像式、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案例式、访谈式等多种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为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