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驼人新城学校的小学部,举办了一场“校长听证会”,在网上广泛传播。“不喜欢吃果酱”“做蛋炒饭的频率高一点”“偶尔做一次螺蛳粉吃”……孩子们化身“小大人”,直面校长,针对上学期间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问题,积极踊跃发表各自看法。
有网友评论:“人小小的,烦恼也是小小的,但孩子们的声音,值得被重视。”这恰恰戳中了教育的核心——好的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倾听。
听证会规模不大,却架起了一座学校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的桥梁。该学校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小小烦恼”,征求孩子意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让孩子在校园里更开心、更有归属感。听证会上,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校长都会充分倾听,发扬民主,让大家举手表决,如果建议得到大多数代表的同意,学校立即采纳,及时整改到位。此举让孩子们的小小“烦恼”能够及时被发现被重视,既回应了孩子们的呼声,也有效改进了办学方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与驼人新城学校孩子们的主动表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校园里的不少孩子正变得越来越沉默。例如,被曝光的辽宁鞍山某学校的校园餐问卷,除了“满意”之外,其他的意见都要被橡皮擦强行抹去。当“说了也白说”的想法一次次累积,孩子们自然就会收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沉默是环境压力下被迫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久而久之,他们连最简单的诉求都不愿提及,甚至不愿交流。
而这场听证会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打破了“只有大人能说话”的惯性。驼人新城学校想告诉孩子,你有表达的权利,你说的话有价值。而孩子知道说的话有人听,意见会被重视。“校方搭台、孩子点餐、部门接单”的有序衔接,让办学变得更温情,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让教育管理能力在真情互动中得到有力提升。
哪里有倾听,哪里就会有精彩的故事。类似于“校长听证会”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慢慢学会把问题变成建议、用表达解决问题。在未来,这种经验则会演变成面对社会各类考验时的底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尚宇杰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