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郝孟佳)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根本在于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教育和创作理念,将“非遗传承”与“人民艺术”有机融合,致力于让更多优秀的非遗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李群指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需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助力非遗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创新传播推广手段,创作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和价值观念的作品;加强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来自全国文艺与非遗领域的学者与嘉宾围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主题发表演讲,从不同学科视角阐释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多维路径。
论坛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成果发布。该工程通过构建知识体系、运用技术手段记录传承人技艺、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文化背景,构建了非遗数字孪生系统,致力于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生态构建。
此外,论坛同期举办“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系统展出了数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传承”与“研究”双重视角梳理非遗知识图谱,并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过空间智能交互,实现“感知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上一篇:让AI之树在课堂生根
下一篇:重阳暖桑榆,三校青春践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