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构建至善学术伦理
创始人
2024-04-28 22:40:51
0

原标题: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构建至善学术伦理

在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人除了遵守基于相互平等原则的普遍法则,还需要遵守不同角色与领域的道德要求,学术伦理就是其中一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学术研究者的操守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学术伦理构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社会转型正以不可逆之势向我们走来,而今天的学者承担着引领创新的时代责任,工作环境日益精细复杂,既向学术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构建学术伦理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从伦理规范视角看学术伦理构建

诚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学者与社会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中,遵循着不同主体间相应的伦理规范。社会分工为学者提供了一个促成其求真、向善、趋美的物质基础和自由空间,现代社会对学者的德性自然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建构学术伦理的主体看,有国家、学校和学人,从建构的内容看,则有规范论和德性论两种类型。国家从宏观层面给出有关学术伦理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一般是原则性的政策或法律;学校从直接管理人的角色出发,制定更加细致且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规则;学人以主体的具身性为始点,拥有追求至善的无限可能空间。

在学术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安排上,应把培养学者的健全人格作为根本原则。在具体规范的制定和学术伦理的建构过程中,学术道德的价值、原则、事实、规范、责任等关键环节一一给定之后,需要把握权利与义务这一对核心范畴。权利给出了学者所从事研究的行为空间,义务标划出必须作为和不得作为的界限。“必须作为”的,是每个学者须遵守的学术伦理规范,“不得作为”的,是所有违背学术伦理的行为。教育管理者应当把规则、环境和文化等作为构建学术伦理的优先事项,通过道德培养的方式提出对学者的道德要求,助力学者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实践中,学校设计学术伦理规则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既明确所要求的义务、被禁止的事项和例外的情形,也采取树立典型与榜样等手段,重视和推广应当被鼓励的行为。如果构建学术伦理时仅采取底线规则的法治策略,不注重对学者内心的触动和精神的发动,则难以达到理想的学术人格之境。

从自我完善视角看学术伦理构建

外在的政策、制度和规范构成了学术伦理的他律标准,却不能充分揭示学者内在素质的构成,也难以充分激发学者建构学术伦理的主观能动性。学者的素质由德性、知识和能力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德性引领方向,知识奠定基础,能力决定实效,三者相互嵌入,形成有机结合的要素结构。德性决定着研究者的知识生产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国家、社会所用。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善良意志的指引,学者的研究很容易迷失方向,过分追逐财富、权力、荣誉等附身性产物。

学者的自我完善对于学术伦理十分重要,它指向一种伦理的高阶形态。学者毕生追寻治学之道,正是运用理智与情感在反复实践中探寻事物逻各斯(哲学概念,指世界的可理解的一切规律,事物本质)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认为,我们用科学、理智、德性把握逻各斯,用节制、自治、意愿去分有逻各斯,以使学者的实践朝向终极之善,令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以德润身、追求真理、笃行不怠。学者道德人格的完善,亦即信、知、情、意四个核心要素的培养。将修身立德、行己有耻、安贫乐道作为一生之追求,便是学者的道德信念;当这种信念起于内心并在行动中持续下去,便形成了意志。由信念产生意志,需要充分运用理性知识。而连接信、知、意的最重要的中间要素是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学者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不断磨砺。

学术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探索自然之序、社会之序和心灵之序,通过发现与创新去认识、把握、表达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并且在求真的过程中实现学者自我人格的完善,最终汇聚每位学者的力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在走上研究之路的初始阶段,学者便应该注重“目的之善”,不断形塑自身的道德品格、健全人格,履行学者使命。在艰辛的科研治学过程中,学者要依靠意志品质克服内心的冲动、自觉抵御外部诱惑,并不断反思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和正当性,为学崇德,修己安人,止于至善。

总之,学术伦理是在学人道德基础上的升华,蕴意着理性与德性、个人与社会、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统一,既需要他律,更依靠自律。从事学术研究,学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寻找真问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真解决问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这也是向整个学术界提出的要求。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者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无论是院士还是普通学者,都应该从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和学人使命的高度,正视和重视学术伦理的建构。

(作者:张雷,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讲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开学第一课”的意义丨新民快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秋季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具...
【教育时评】上好“开学第一课”... 上好“开学第一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王石川 核心观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成绩差只配住得差?此言差矣!|... 白木 最近开学,一些送孩子报到的家长被糟糕的学生宿舍条件弄得道心破碎。 据大象新闻近日报道,广西北海...
全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市教...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
全国首所,“新大学”,正式成立... 9月1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陕西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正式成立。同时...
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7句话!...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生活中,不少父母往往把时间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 其实,陪...
姚润英:扎根边疆三十余年 用爱... 9月2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第一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上,物理老师姚润英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让...
汉江师范学院本科生在国际知名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石琰鑫)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传来喜...
一场跨越时空的课堂问答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9月1日,“红色”成为不少学校迎接新学期的主色调。 今年是中国人民...
中学三年,遇见的英语“引路人” ■ 马霁雯 王柯懿 夏彦潇 韩逸星 初识:启蒙之光 记得刚踏入中学校门时,英语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遥...
实施“免费”政策后幼儿园质量如... 国新办8月7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有关情况。很多家长都关心实施“免...
黑龙江全力推进“校园餐”专项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曹曦)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召开全省“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学会以下几点,帮孩子轻松迈出小... 孩子进入小学,是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对许多家庭来说,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是个现实问题。其实,只要方法...
通知 | 图书馆关于2025级... 图书馆关于2025级 新生入馆教育的通知 2025年新生入馆教育 2025级新同学: 热烈欢迎大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