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高质量建设微专业
创始人
2025-03-04 20:04:08
0

原标题:用好学科交叉“催化剂”,高质量建设微专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关键阶段,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各地高校涌现出的微专业可被视为一种跨学科课程组织模式,为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它是高校在传统专业目录之外,依托学科优势,围绕特定学术前沿知识或新兴职业技术领域,精练的一套跨专业微型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证明但不授予学位。其课程内容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实际工作应用场景,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或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专业设置口径过窄、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

微专业是一个专业设置模式的转化探索过程。相较于传统以主管部门指令和制度规定为特征的规范型专业设置,它体现出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生成型专业设置逻辑。实践中大致包括高校内部自主开设、校际联合开设、校企协同开设三种模式。其中,主流的高校自主开设模式侧重对传统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校际联合开设模式注重不同高校优势学科的强强联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校企协同开设模式相对较少,偏重紧密连接前沿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成效。

微专业以其“精”“灵”“新”“实”等特点,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微专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课程设置精干。课时少、周期短,学习者可高效习得相关专业基础及前沿知识。二是组织形式灵活。微专业的组织结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院系的界限,提高了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教学内容新颖。部分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带到课堂,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换代。四是学习效果务实。微专业课程设置直面市场、关注应用、重视实践,便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微专业迅速获得了各界认可。对于学习者,微专业修习成本低、性价比高,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系教学组织架构,促进不同学科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跨学科知识生产扩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微专业有助于使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对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微专业是优化课程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对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具有实际效果。但应认识到的是,微专业具有内在局限性,它难以替代系统的学科建设,更难以独自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责任。微专业并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唯一路径,而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在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并避免微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风险隐患。第一,要警惕专业设置过度注重工具价值而导致功利化倾向,要区分大学与培训机构的边界。尽管现代大学角色已从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转向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创造和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前沿的内容,这与社会培训机构具有本质区别。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工具价值,客观上造成微专业与社会应试培训趋同,偏离微专业的设置初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第二,要防止课程内容盲目跟风倾向,杜绝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课程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组成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损害了高校教学风气,不利于微专业长期建设。第三,要避免教学质量下降倾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缺乏有效规划引导,高校微专业仍处于自发探索建设阶段,难免出现无序化和短视行为,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系统性弱、授课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场景机会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微专业的长远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要在提高微专业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交叉科学前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系统化改革。

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引导与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研制关于微专业的指导意见,规范开设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激励、学分管理、结业认证等方面,引导微专业良性有序发展。高校应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激励教师探索跨学科前沿知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打造更多优质精品。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微专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促进作用。高校开设微专业,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深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专业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更要将高质量微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本研贯通式培养、产学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名扬,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永登公安交警开展开学第一课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校道路交通事故,9月5日,永登公安交警...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高三上学...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就整体性质而言,《山海经》是一部山川地理博...
更生动更全面更贴近生活 2025年秋季开学,又一批修订后的新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材“焕新”后,教学内容有哪些变化?老师们的...
江西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 一 、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世界...
让民生温度可感可及——我市推动... 9月1日上午,开学第一天,我市广大中小学生开开心心地走进校园,开启新学期。和其他学校相比,金堤路小学...
市教育局精准施策常态化抓好校园... 9月1日,我市80余万名中小学生顺利返校。开学前,全市教育系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围绕校...
教育部要求:落实师德违规“零容...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教育部9月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
重塑物理课堂的思维向度 在科学教育战略转型发展的今天,物理教育承载着比传授知识更为深远的使命,它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世界观,还...
财政部: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 ... (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中新网9月5日电 教育部5日召开“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
教育部:巩固提升教师待遇保障 ... 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 (记者郝孟佳)今天,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
克职院1385位学生通过高级工... “以前高级工证得工作10年才能考,现在在校通过考核,一毕业就可以拿到手,这样我找工作会更容易,工资收...
强化党建引领,努力把组织优势转...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沿着“13628”发展...
云南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云南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举行。请参加考试的各位考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巴西发起“更多教师计划”改革国... 师资短缺长期以来制约巴西公共基础教育发展。今年1月,巴西教育部发起了“更多教师计划”,综合改革国家教...
“警”彩护航开学季!勐海交警上... 新学期开学首日,勐海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抓住开学契机,组织警力深入辖区多所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