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小而精”,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
创始人
2025-03-04 20:22:15
0

原标题:定位“小而精”,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人才培养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迭代更新不断加快,环境资源约束逐步趋紧,都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以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微专业作为当下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它通过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定制化交叉组合各类职业发展中所需的核心知识模块,开展以“小而精”为特征的系统性针对性训练,从而助力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等热门领域,陆续创设了近200个特色鲜明的微专业,以突破核心专业边界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和响应行业实际需求。“能学新知识、能长真本事”的微专业正值火热,有望在未来深度融入各专业的课程建设改革中,成为主流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相比于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微专业将发挥锚定前沿需求、课程专精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等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彰显作为。

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契合各类人才发展需求。微专业虽被冠以“专业”之名,但较主修或辅修专业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培养方式上,微专业学制一般为半年到两年,设置5至10门融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核心课程,课程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时间,高效且弹性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微专业坚持问题导向,主要结合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实际社会需求设置重点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当下的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提升相应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在主修专业之外,为学生打开了探索新领域的窗口。

协同化多方资源对接,加速学术成果有效落地。在微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与业界的产业实践优势,不断加强双方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集合多方力量与智慧提升微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定制化服务产品供给,促进专业价值多维实现。微专业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的理念,契合了多样化主体的实际需求。在服务政府方面,通过打造科学研究与资政建议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在服务企业方面,微专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与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企业定制化技能培训提供了新模式。

焕新学科价值内涵,推动传统文化赓续相承。微专业通过传统学科现代化、新兴知识学科化,将历史与现代文化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揭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增强学生的家国使命与文化责任感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北京大学的文明探源考古微专业项目立足考古实证等多个角度溯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北京林业大学的自然遗产保护与传承课程涵盖了对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内容,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此外,微专业在跨学科交叉背景下,既融入了中华文明底蕴,也蕴含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文化思想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打造现代科技场景下的新兴课程群,为文化影响力的拓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例如,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虚拟现实与数字文化生产、传媒汉语与跨文化交流等微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和专题学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人才需求,运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多元化合作平台搭建,助力国际交流拓展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跨文化互动需要不断拓宽教育资源的融入性,微专业的设置为构建开放多元的互联共享平台提供了有益借鉴。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跨学科背景下联动国外高校或国际组织,围绕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等全球性议题,开展中外合作教学或定制化的“1+1”双学位项目,通过国际访学、跨国学术论坛、海外实习等设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微专业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引入多方参与的在线平台与课程资源,为各国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精准捕捉国际前沿发展动向,形成跨文化的学术与实践共享网络,为推动现代知识技术在全球广泛传播开辟了有效路径。

作为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微专业通过更加灵活且富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在跨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中已经展现出突出的优势与价值。未来,伴随着新兴产业催生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需要继续探索需求导向下的教育形态拓展,不断与时俱进地集成政产学研用的多方力量和智慧,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与协同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协作,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造性的卓越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形成引领教育变革的持久动力。

(作者:陈 浩,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