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优化引育机制,助力人才“西北汇”
创始人
2025-03-05 03:23:26
0

原标题:兰州大学:优化引育机制,助力人才“西北汇”

“这样快速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国内是罕见的。能够从博士后直接成为教授,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兰州大学。”夏欢说。

今年7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关于白石崖溶洞遗址丹尼索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第一作者就是兰州大学博士后夏欢。在成果发表的当周,夏欢被引进至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即将成为一名教授。

“我们努力打造富有兰州大学特色的‘随到、随评、随聘’人才引进制度。”近日,兰州大学人才办主任李鹏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兰州大学不断优化人才发现和培育机制,建立起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对于校内优势学科、重点团队中产出重要成果的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关注,进行跟踪培育;对符合引进条件的实行审核把关绿色通道,规范引才程序,对过程节点进行快速响应,进行各部门联动专门审核把关,大大缩短审核周期。2022年至今,兰州大学已选聘71名本校博士后作为教学科研人员。

简化流程,引进过程突出一个“快”字

“5月28日,当文章确定被接收以后,我便开始联系学院老师。在走完一系列审核和面试流程后,7月8日学校正式下发聘任通知。整个过程不到3个月。”夏欢说。

主动出击,快速响应,简化流程。兰州大学建立务实高效、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对于学科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简化工作程序,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

张宇萌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担任“萃英博士后”。今年6月出站后,他选择留在兰州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成为资源环境学院的一名青年研究员。

2023年底,即将出站的张宇萌联系人才办表达出想要继续留在兰州大学的意愿。2024年1月,学院通知面试、答辩;4月,张宇萌确定被引进;6月,出站后即正式入职。

“人才办的老师非常热情,告诉我一定要留下来将科研继续下去。准备材料、引进流程都是他们一一讲解的。我只需要按照步骤准备就可以了。”张宇萌笑着说,“从递交申请到确定引进,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个月。这种面向博士后的快速引进机制,能让我们迅速完成身份的转变,不用担心出站之后无法衔接工作的空窗期,对我们的生活和科研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在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过低轨飞行器表面辐照防护研究一年后,高文生进入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展CO2、NOx等小分子电催化转化研究。目前,他已加入材料与能源学院成为一名青年研究员。

谈起被引进的过程时,高文生告诉记者,从学院到学校各个环节非常有效率,突出一个“快”字,“前期沟通顺畅,后期手续办理便一路绿灯”。

筑巢引凤,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是兰州大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学校坚持“以人才为本”,在科研资源配置上以人才优先;推动“硬待遇”和“软保障”齐头并进,在经费、空间、招生等资源上给予倾斜,为科研人员打造精准、专业且多元化的服务保障体系。

杨继帅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一名“萃英博士后”,今年是他在兰州大学的第11年。2022年,作为第一作者,他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期刊。他认为,兰州大学在环境考古研究领域的雄厚实力是吸引自己留在这里的主要因素。

兰州大学为博士后提供了优厚的生活保障。“在兰州,我们不会有生活上的压力,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夏欢说,“除此之外,学校会鼓励和支持我们申请各项科研项目。”目前,夏欢已经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博士后面上项目。

对于学校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申请,张宇萌也深有体会。在学校平台及团队的支持下,他主持及参与了多个企业委托的科技攻关项目,以这些项目难题为出发点发掘科学问题,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甘肃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等科研项目。

截至目前,兰州大学在站博士后达384人,共招收“萃英博士后”218人。2024年,学校在《科学》和《自然》发表论文各1篇,博士后均为共同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4年集中接收期项目评审结果,在站博士后中3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占学校获批青年项目数的43%。(记者 颉满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