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学术随笔)
创始人
2025-03-05 09:22:33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也具有明显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一次发展跃迁,都是对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和认知边界的拓展。这种提升和拓展,大多是在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对话、碰撞和交融中实现的。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既是一种优良学风,更是一种治学境界和精神追求。

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是中国古代先贤治学修身的鲜明品格。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念,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担当,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赓续了立己达人、兼容并蓄的精神基因和优良传统。

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符合现代文明发展大潮流,体现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阐明,现代的根本特征和基本标志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无论民族还是个人,都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亦标注了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向度。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事物、新技术、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驱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延展视域、革新范式、创新内容,呈现跨学科、跨国别、跨文化发展的鲜明特征。如何运用多维视角、综合方法,分析、研究和把握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现实方位、客观规律和发展方向,为解决人类社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提供知识储备、学理支撑、思想资源,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使命。

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国际话语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全球视野持续拓展、开放精神日益提升,在不少领域取得了走在国际学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国内学术界一些问题和现象也需引起关注,比如,一些学者习惯于“关起门来”做学问,对于外界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动态关注不够,缺乏深化研究的兴趣和意识;一些学者沉迷于晦涩繁琐的概念建构,自己讲不清、别人听不懂,失去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开放性、大众性。实际上,所谓“天下”并不是抽象和孤立的存在,它可表现为同一蓝天下人们共处的世界,表现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天下人,表现为鲜活生动的共同实践活动。不面对新鲜生动的生活,囿于书本的只言片语,就少了学术研究应有的“烟火气”和实践性,眼中就不可能有世界,心中就不会有天下,胸怀天下做学问也就无从谈起。

“天下”,是由一个个鲜活、立体、丰满的社会个体构成的。真正的学问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很多时候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呼声。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分析、研究现实中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把学术追求同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探寻并提炼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真知灼见,进而以体系化、学理化、大众化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让人民群众好理解、受启发、增智慧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得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天下,是一个在时空流变中动态发展的过程性概念。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需要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既深刻把握源头处的精神文化内核,又系统梳理在漫长时空更迭中发展交融的脉络、轨迹和方向,通过深入“大过程”、进行“大比较”、揭示“大结构”,搞清楚源与流的关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

“天下”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形塑的综合体。坚持胸怀天下做学问,并不是追求或迎合所谓的“普世性”,而是以“我之为我”的自信和自觉,在坚守文化主体性和学术主体性的基础上,体悟和把握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普遍性中把握规律性、从特殊性中把握多样性,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5日 09 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