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如何评价更合理
创始人
2025-03-06 13:03:17
0

原标题:本科人才培养,如何评价更合理

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不仅承载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使命,更是实现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作为办学指挥棒,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式,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评价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学位论文仍是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流方式。在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学位论文是本科能力认证的必要条件吗?高校该如何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标准?高校本科人才评价综合体系的功能、效用谓何?凡此种种,皆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重要议题。

愈发重视学生的多样化成果评价

自2018年“破五唯”改革以来,高校人才评价经历了系统性调整与优化。在多方协同推进下,人才评价标准逐渐呈现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协同性等特点,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等层面均实现了长足进步与发展。2024年新修订的《学位法》,更是明确提出学位授予可遵循“学术+实践”的双导向原则,此举不仅拓宽了学位授予资格的评价路径,更从法理层面撬动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变革。

在政策引领下,我国已有诸多高校积极探索相关实践路径。例如,部分高校积极尝试通过创业成果、大赛获奖成果、学科竞赛成绩等创新性成果及增值性评价,对本科生能力进行多维认证与评估。上述改革举措强调学术与实践并重,通过引入多样化成果形式,推动高校本科人才评价标准向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是对以学位论文为主导的传统评价模式的创新与拓展。

学位论文在本科能力认证中确有价值与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能力、学术道德认证的核心要素,更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成果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但从另一角度看,学位论文作为学术性见解或结论,更侧重考查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成果,而对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估相对不足。笔者看来,标准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对本科人才多样化能力的迫切需求。反之,在授予本科学位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养成,则更为契合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日益突出,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实践导向、协作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帮助学生在专业能力与发展潜力间精准适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科学计量学为技术范式的高校评价体系。在该范式驱动下,高校愈加关注显性规模和数量指标的提升,如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学科学位点建设和专利授权量等,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学术产出、科研经费获取、影响力排名等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化评价机制。在此价值导向下,人才培养评价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实用主义、量化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高校人才评价的理论成果日趋丰富,但实践层面更为关注学生短期、显性成果积累,强调评价的标准与统一、高效与可操作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与多样化能力发展的全面关注与精准支持。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以破解高校办学同质化问题,赋能各类型高校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如何根据办学历史、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社会需求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专业与学科设置方案等,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同时,对综合化、研究型、更高层次学位授予权的普遍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分类发展的有效推进。例如,部分高校过度关注学术规模扩张,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备,缺乏对学科发展内在逻辑、自身办学基础、区域及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考量,进而导致高校内部学科资源参差、分散,难以形成特色优势和差异化竞争格局。

成果多样化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能力认证方式,但在评价科学性、可靠性、可操作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以“专业实践训练”为例,目前仍存在评价标准难确立、评价过程难监控、评价结果易干扰等问题。此外,不同学科对学术能力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不同,如理科强调基础性、原创性、长期性,工科强调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人文社科类则强调理论挖掘、学术观点表达及对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因此,在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时,高校不仅需保持各学科特有张力,还应妥善解决学科间的评价公平性与有效性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专业能力与发展潜力间精准适配。

构建本科人才培养系统化评价体系

深化高校本科人才评价改革,尚需借助多方力量,明确以创新、质量、实效与贡献为导向,构建系统化的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培养层次等,设计并细化灵活多样的本科人才评价标准。厘清不同学科门类人才核心属性,深挖其在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独特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差异,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人才类型,构建针对性评价内容,分别强调其在创新成果产出、产业需求匹配和专业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能力。基于培养层次要求,对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评价标准进行分层设计,以区分不同层次阶段在培养目标、评价重点和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高校应积极构建以“知识、能力、绩效”为导向的学生发展资历框架。该框架需科学设计高校人才毕业资格的分类体系,明确不同类型毕业生所需的核心素质与成果要求,以及不同类型成果在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确保学位授予资格质量和标准的同时,还可尝试提供覆盖理论、实践和创新等多维度的总体参照标准,打破学术与实践间的壁垒,使不同成果类型实现等值互认与灵活转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评价的整体效能。

高校还可尝试推动评价主体的多方参与。针对学术论文、竞赛成果、创业项目和实践成果等不同形式,邀请相关领域学者、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社会组织及校外研究机构组建评价共同体。基于不同主体的专业视角与评价标准,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协同评价模式,以确保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多样化成果形式下的实际发展成就,增强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高校还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加以本土创新。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强国在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中注重多样与综合,形成了“学术能力导向”“实践能力导向”“行业需求导向”“社会价值导向”等特色人才评价模式。我国高校需结合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深入研判各评价模式内涵、优势、适用场景及保障机制,以赋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与发展。

(作者:张天雪、王媛,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航巴西创新研究院、孔子学院在... 人民网北京7月15日电 近日,“中巴携手,共创未来——中巴科技创新与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启动仪式”在北京...
确保广大师生度过平安健康快乐的... 本报北京7月16日讯(记者 林焕新)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农民工笔下的母亲,为何打动人心... 李祉瑶 这提醒着专业的创作者们,扎根生活,创作才有源头活水;也提醒着更多的人,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还...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效能... ◎摘 要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高校教师的角色与定位正经历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
促进非遗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发... □ 吴 珊 非遗是指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口头、表演、手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遗产,...
去爱尔兰留学,这些信息要知道(... 本报记者 周姝芸 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风景如画,因其蜿蜒的海岸、静谧的湖泊和大范围的植被而被称为“翡...
构建网络育人新生态 照亮青春学... 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团队创建的小泥鳅辅导员工作室依托“一站式”平台,以“三个坚持”“五个故事...
全面关怀学生学习的多维路径 山东省东营市清风小学正在进行的这项理念先进、富有成效的课改探索,其核心追求就是“全面关怀学生学习”。...
严控暑期作业总量,坚决杜绝用手... 记者7月16日从教育部获悉,暑假期间,汛期、假期交织叠加,安全风险加大,各类安全事件易发高发,教育部...
实控人被判刑,“世界规模最大驾... 作者:无冕财经 杨一轩 进入7月以来,“驾校第一股”的坏消息,接踵而至。 去年被ST的东方时尚(6...
深耕人工智能教育沃土 聚焦下一...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促进人工智能助力...
文成县国企招人啦!2025年县... 必 上 岸岸 课程报名已开启 展鸿各班次|左侧扫码咨询~ 回复【群聊】加入浙江/温州公考交流群 回复...
丰南二中录取分数线公布! 一、普通生 录取1300人,录取分数线为531/197/48分。 二、特长生 (一)录取规则 按照《...
刚刚!教育部最新通知 记者7月16日从教育部获悉,暑假期间,汛期、假期交织叠加,安全风险加大,各类安全事件易发高发,教育部...
教育部:严控暑期作业总量! 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暑假,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
长治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关于2... 根据省教育厅通知要求和近期工作安排,拟定于2025年8月上旬发放2025年第二批高中、中职教师资格证...
研究生党建“双百”“先锋之声”...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 15日,研究生党建“双百”“先锋之声”宣讲团成立暨首场示范宣讲活动在中国人民...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适销对路”的...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快培...
河南专升本高数备考指南:理清思... 在河南专升本的备考路上,高等数学常常成为许多同学的 “拦路虎”。不少同学一翻开教材,看到满页的公式和...
将“纸面专利技术”转化为市场竞... 原标题:将“纸面专利技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近日,河南理工大学鄂尔多斯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研究院研发的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