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助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创始人
2025-03-06 13:02:14
0

原标题:以非遗助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引入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其中不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非遗更多地进入语文课本,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也对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有助益。在非遗语境下开展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非遗,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培育学生传承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认识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为核心素养之首,要求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语文课程无疑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对于维系社群内共同体的文化身份有显著作用。在社区和学校场域内,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参与和传承非遗,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民族文化根源。

非遗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包含了不同类别非遗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例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讲述了造纸术的历史演变和工艺流程,教学中可以将造纸术搬进课堂,让学生亲手体验古法造纸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兴趣。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一课,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从节日起源、风俗习惯、文化内涵、诗词文学等角度搜集资料,感受节日对于中国人调节时间生活、表达共同情感的重要作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涉及了剪纸、篆刻、书法等多种汉字呈现形式。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六年级下册《藏戏》分别介绍了京剧和藏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学生通过语文教材认识非遗,领略中华文化中蕴含的经验与智慧,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探索非遗,挖掘文化价值

非遗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风貌,是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非遗语境下学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与兴趣,更要引导学生探索非遗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等多重文化价值。

2024年12月,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传统节日,虽然各地春节风俗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传递着中国人对家庭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展开了一幅从腊月初旬到元宵节后的老北京春节民俗画卷。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春节成功申遗的背景入手,搜集春节的历史变迁、诗词文学、传说故事等资料,探寻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以辞旧迎新形式表达对未来的希冀与向往的文化内涵。

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以自然时令为序,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又包罗万象,涵盖天文气象、农业生产、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语文教材中描写季节物候变化的课文大多与学习时的自然时令相符,融入节气知识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人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例如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文章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教学中可以联系惊蛰节气“桃始华”的物候变化特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文字、图画、影像等方式记录课文中描写的桃花水场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语文之美、节气之美。

传承非遗,延续文化脉络

非遗是民众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方式,并随着时代更迭而不断变化、不断更新。

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耳相传,鲜明地体现了非遗的“活态性”特征,歌谣、谜语、神话、寓言等民间文学形式在教材中均有呈现。比如,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选编了《牛郎织女》这一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单元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不仅与民间故事口传心授、耳濡目染的习得方式十分契合,也为学生作为民间故事的传承者提供了创造空间。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等板块,鼓励学生阅读和讲述更多的民间故事,在小组、班级、年级内开展民间故事会,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的兴趣,让民间文学得以通过“活态”的方式延续下去。

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发布“课间十五分钟”新政,语文教材中的非遗元素也为落实这项新政提供了素材。四年级下册《陀螺》、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两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围绕玩具的制作和玩耍经历,展现了非遗的魅力。结合课间十五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游戏道具,组织开展传统游戏,学生们到操场上抽陀螺、在教室里斗竹节人,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加深对非遗的理解。

非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传承非遗,本质上就是传承这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仍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学校是传承非遗的重要场域,学生是传承非遗的有生力量。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掘非遗资源、领悟其文化精髓,才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彭晓宁,系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避险好办法,应急在心中”主题... 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在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避险好办法,应急在心中”全国中小学...
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 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近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
新成果揭示植物病毒“作恶”过程 原标题:新成果揭示植物病毒“作恶”过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也开始“兴风作浪...
中澳科学家联手探寻中子星“体重... 原标题:中澳科学家联手探寻中子星“体重密码”中子星的直径仅为20多千米,切面相当于北京四环内区域大小...
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 原标题:神经炎症失控原因被揭示记者从清华大学药学院获悉,该院丁胜团队近日首次揭示限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
我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 原标题:我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新理论模型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路军岭教授团队与...
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 原标题: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眼下,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正忙于毕业论文修改答辩。近期,北京邮电...
以前闷在教室里 现在跟着地图走 原标题:以前闷在教室里 现在跟着地图走“以前总闷在教室里,现在跟着云地图走,思政课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新项目探寻作物“滋味基因密码” 原标题:新项目探寻作物“滋味基因密码”  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
“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原标题:“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经过连日春雨的滋润,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的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原标题:新一代超薄光帆具有高反射率  通过将超薄、高反射材料与人工智能(AI)优化的纳米级设计相结合...
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 原标题: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启动2025年全国“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动员部署...
不让“项目等钱” 确保“学... 浏阳河畔,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东校区项目工地施工正酣。“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一期项目支持5000万元...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发...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谷业凯)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日前在北京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科学家研制出毫秒级可集成量子...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的李传锋、周宗...
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 原标题: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邓楠(化名)以425分的...
2025年山西科技工作重点开展... 3月28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据介绍,2024年,山西省科技系统全面落实省...
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 原标题:遵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近期...
抓早抓小抓关键 保护好孩子视力 原标题:抓早抓小抓关键 保护好孩子视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更是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然而,当前中国青...
教育部:有序实现2027和20...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郝孟佳)今天,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