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好才更好
创始人
2025-03-06 19:21:43
0

原标题: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好才更好

2月20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国胜团队和教授张晓兵团队,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多项重要成果在《自然》子刊上获得连续刊发。

“我们深入研究了肿瘤进展期的特征,结合肿瘤特征及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生化物质,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分子探针,进一步探索了生物分子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宋国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新型分子探针的助力下,肿瘤血流、细胞凋亡和免疫反应的磁共振成像更加精准,这将助力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实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打破磁共振成像分子层面局限

磁共振成像为分子影像技术的一种,可以在无需侵入性操作的情况下,提供高分辨率的生理结构图像。同时,磁共振成像具有较强的组织穿透力和软组织成像能力,在大脑、脊髓、肌肉、肝脏和心脏等组织的成像方面有独特优势。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可以同时提供解剖学图像和功能性图像。这些特点让它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应用。

然而,传统磁共振成像在分子层面的特异性检测上仍存在局限性——当面对早期微小病变或特定分子标志物时,常规成像往往难以实现精准识别。

宋国胜告诉记者,为了更准确、清晰地观察肿瘤等某些特定的组织或病变,一种特殊的工具——磁共振分子探针应运而生,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这种分子探针在注入生物体后,会精准地找到目标,如肿瘤细胞或炎症区域,并滞留在这些地方,使这些区域在磁共振成像的图像中变得更亮或更暗,从而让病变区域更容易被识别。

宋国胜称:“这能直接观测疾病相关的分子活动,对疾病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分子探针能在肿瘤微环境中探测到与肿瘤发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帮助实现肿瘤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还能实时监测肿瘤大小和形态变化,评估免疫治疗效果。

进一步提高分子探针精度

尽管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应用前景广阔。张晓兵告诉记者,当前分子探针设计开发周期较长,且其灵敏度也常常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结合多模态成像技术开发更加高效的分子探针,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湖南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肿瘤进展期特征,结合肿瘤特征及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生化物质,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分子探针。

他们针对一氧化氮这一重要信号分子,采用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子作为信号中心,构建了一氧化氮激活的分子探针。“这类探针利用一氧化氮的切割反应位点来调控磁性纳米粒子的磁化率,有效提高了磁共振成像对体内一氧化氮的检测灵敏度。我们可以利用它在小鼠肿瘤模型的免疫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小鼠体内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实现免疫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宋国胜说。

团队设计了多模态分子探针,将磁共振成像与光学成像、磁性粒子成像等其他影像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范围,在复杂病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更强的优势。例如,通过将长余辉光学成像与磁共振成像结合,团队利用光学成像的高灵敏度与磁共振成像的组织穿透力,显著提高了成像的准确性。宋国胜表示,这种双模态成像能精准监测小鼠肿瘤在放疗后的生物分子变化,从而更早地预测放疗疗效,为精准调节放疗剂量提供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肿瘤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减少治疗副作用。

[延伸阅读]

AI助力磁共振成像领域研究

“分子探针可以精准标记肿瘤或其他病变区域,而AI算法则能对这些区域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智能分析,进一步提升成像精度。”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晓兵透露,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将AI算法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AI算法能够有效减少磁共振成像固有背景信号的干扰,显著增强低信号区域的成像效果,尤其在结合分子探针的应用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在肿瘤边界识别方面,AI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分子探针标记的肿瘤边缘,即使是微小肿瘤也能被准确捕捉。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国胜说,通过分子探针标记和AI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特征(如大小、形态、代谢活性等),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AI算法与分子探针的结合,不仅推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革新,还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精准手术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记者 俞慧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在吉林... 原标题:全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在吉林启动建设5月22日,记者从吉林农业大学获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
《教育强国——土木建筑类大学行...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日前,新时代土木建筑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会上,《教育强...
在这所学校,“生态绿”成为新潮... 原标题:在这所学校,“生态绿”成为新潮流   初夏时节,湖南理工学院的一场特殊的党员教育活动在长江边...
大规模人群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 原标题:大规模人群非接触式高精度房颤诊断实现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陈彦教授研究团...
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工业大学签署...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昉)为进一步探索“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省属高校对口帮扶机制,近日,西北...
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 原标题:【光明论坛】全面推进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变革通过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船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
武汉大学举办於可训小说创作研...   本报电(记者张鹏禹)近日,“於可训小说创作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活动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武汉...
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 原标题:氯硅烷精馏提纯工艺点“石”成“金”记者日前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化工学院科研团队将矿石中的硅元...
新职业涌现 新赛道开辟(四...   搭配服装、布置场景,旅游的乐趣和明媚的心情,在清脆的快门声中被相机记录下来,化作朋友圈的九宫格…...
林业院校校长齐聚北林大 共话林...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日前,以“践行教育强国战略 林业教育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林业院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日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来自北...
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 原标题:最新观测数据揭示银河系古老天体“秘密”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
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 原标题: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嵌入完整基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刘如谦团队联合哥伦比...
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原标题:全球首例人类膀胱移植手术成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和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外科医...
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能否走进千家万户 从泰山上执行垃圾清运任务的“机器狗”,到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人形机...
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原标题:科学家成功解析全球雪豹遗传结构  记者5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胡义波...
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年轻双手传承古老技艺“满族刺绣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其中...
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 原标题:探秘细胞再生,“生物界孙悟空”飞入太空前段时间成功发射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有一些“神秘乘客”...
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李依环)16日-18日,首届“中社杯”全国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技能大赛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 人民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孙竞)近日,教育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