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创始人
2025-03-18 08:41:09
0

原标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标志着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意义重大。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构建好有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 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始终需要直面社会变化,不断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承担起以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出创新型研究成果的责任,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坚持创新发展,是有效推动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原动力。

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部署、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新形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新挑战,高校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国际化、组织化,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和内部治理创新能力。要推进数字化赋能,接入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促进教育管理传统模式更新重组,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打造智慧校园新生态,探索数字赋能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要推进国际化赋能,创新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机制,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开展深度国际交流,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推进组织化赋能,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目标导向强化前瞻性布局,以过程导向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有组织“大科研”、构建有组织“大党建”、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大平台”,科学统筹组织体系化布局和功能性集成。

坚持内涵发展 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而是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刻认识教育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学校发展实际,全面统筹资源,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提质增效,是全面均衡、优势突出的高质量发展。

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是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要强化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把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强化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核心作用;要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强化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改革为了师生、改革依靠师生、改革成果由师生共享,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改革发展共识。

坚持特色发展 把准高质量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目前,我国共有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些高校作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军,要持续在凝练特色、分类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打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组合拳”。

坚持特色发展、避免“千校一面”,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考验。《纲要》强调,“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历史窗口期。要在办学实践中明确定位,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协同,推进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坚持实践导向和需求导向,整体性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综合改革,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涵育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在适应新发展格局中优化布局,积极对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需求,及时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结构性变革,创造新模式、催生新平台、形成新范式。

坚持融合发展 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是党和国家关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统筹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行动指向。中国高等教育要“由大转强”、实现现代化,需落实“融合发展”与“共建共享”新理念,通过跨界与融合释放新动能、实现新发展。融合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要真正实现理念和实践的共融与创新。高校的发展要具备“融合”能力,通过打造灵活开放的合作体系,走融合发展道路,实现人才培养融合、科研体系融合、社会服务融合,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应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校地企多方联动的开放合作体系,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术研究全面转型升级,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要深化校际融合,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统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协同建设,在推进理工结合、医工融合、文理贯通、工文交叉和关键安全领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协同培养、有效融通;要深化校城融合,在发挥好“四个服务”功能基础上,把高校物理空间依托的城市作为办学治校的先行区、试验区,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助力基层治理和经济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要深化校域融合,准确把握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区域、学科专业相关辐射领域,进一步弥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社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差距。

坚持安全发展 坚守高质量发展底线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师生的生命安全与和谐稳定重于泰山。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将安全发展作为底线来坚守。

教育点多线长面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关切、家长关注、师生关心,要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提升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推动“平安校园”建设落到实处。要筑牢安全发展底线,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组织、制度、责任、教育、防控等工作体系,推进经常性排查、高质量整治、动态化管理有机结合。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提振师生员工精气神,以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稳固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姜泽廷,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院党委致教职员工的教师节贺信 学院党委致教职员工的教师节贺信 全体教职员工: 玉宇秋澄,丹桂初芬。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谨向长...
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本报讯 记者荆文娜报道 新学期开始,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
12项举措加强教师待遇保障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省教育厅等七部门日前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围绕医...
9月12日报名!下半年教资认定... 2025年临沂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第三批次通告 (公告节选) 一、对象范围 (一)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
【福运榕城】参加2025年法律...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将于9月13日-14日(9:00-12:00、14:30...
人民论坛网评 | 大力弘扬尊师...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
科学规划是缓解开学焦虑良方 科学规划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新学期伊始,家长们的“开学焦虑”又成了热点话题。从反复核对开学...
2026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 2026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大学新生开家长会,真会带来大学... 日前,高校新生家长会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不少网民直言大学新生家长会让大学成为高中的延续,更有人谈到这...
法治进校园 “走心”更“入心” 9月1日上午 市映湖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欢呼与掌声阵阵,由铜官区长江路司法所带来的“法治知识打卡闯关”...
小学数学解方程口诀,附两套练习... 解方程一直是小学数学的重难点,类型多且容易混淆,如何快速有效的让学生掌解方程,通过总结分析,小编汇总...
新学期,三科统编教材有新变化!... 今年秋季学期,三科统编教材有了一些新变化。比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新增“爱科学 学...
法考教材怎么用?有什么高效使用... 备战法考时,选对教材并掌握正确用法至关重要。法考官方唯一指定教材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山东省德州市2025-2026...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关键挑战与精准...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深化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撑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该计划自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