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
创始人
2025-05-16 09:02:24
0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给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涌现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为我们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回顾历史,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人类认知方式的重要变革,不仅拓展了人类感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更重构了知识生产的方法论体系。人工智能是基础性技术,其研究的复杂性和产业发展的前沿性,要求相关人才具备深厚知识基础、跨学科综合素养以及产学研融合转化能力。传统的分学段教育有助于保障教育质量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为社会培养出符合不同阶段需求的人才,但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今天,这种教育方式难免存在知识衔接不够、对跨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人工智能也是赋能性技术,正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注入创新活力。从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到认知框架的突破重构,从教学方法的革新到实践范式的转型,人工智能持续推动教育领域全方位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生产与传播形成深度互动的良性循环,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能够构建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教育方式,而且能够大幅提升教育效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提升全社会的人工智能素养,有助于个体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创新的思维力与持续的学习力,进而增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路径;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各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协同、跨界创新的发展生态,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意义重大。

“全学段教育”是指将人工智能教育贯穿于各个学习阶段,打破传统教育阶段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利用人工智能自身具备前沿性、开放性、交叉性等特征,更早地识别引导学生、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举,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举措。

“全社会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以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为目的开展教育活动。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是凝聚共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应时之举,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形成全社会创新的协同效应和涌现效应;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的必要之举,能够在数字时代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十分重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并推出了相关计划。比如,美国的“AI for K—12”计划、欧盟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新加坡的“AI Singapore”项目等,都将人工智能素养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我们党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储备。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等;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旨在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必须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技术赋能和基本素养培养“双轮驱动”,推进人工智能全时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夯实科技创新和教育现代化的基座,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方面,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初阶应用与综合实践的有效衔接。其中,启蒙教育阶段可聚焦搭建系统化认知框架、塑造科学思维范式,引导学生增强数据感知与系统思维,培养多维度认识世界的能力;初阶应用阶段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可聚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逻辑与方法;综合实践阶段的教育重心将向复杂问题攻克与创新思维培养转移,通过创设真实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人工智能解决开放性难题,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技术应用与人文思辨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全面均衡的综合素养。推动各个阶段有效衔接,重点在于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在不同阶段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拓展,让各个阶段功能递进演化、课程结构螺旋式上升,实现兴趣启蒙与技术实践、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

在推进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方面,加强多方协同,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广泛普及提供重要支撑。相关部门可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构建稳定的发展框架;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可加强协同合作,在课程开发、技术支持、应用拓展、知识传播等环节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向多样化场景精准渗透,构建覆盖多主体、多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可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依托优势学科,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的学理化与体系化建构,为推动人工智能全社会通识教育提供科研教学支撑。

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启智、人格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绝不能放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技术赋能与基本素养提升有机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思维启迪、人格塑造、创新培育”拓展,培养既具备科技素养又富有人文情怀的人才。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6日 09 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家庭作业不该成家长作业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不少学生家长为给孩子恶补暑假作业而发愁,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手抄报、假期旅行打卡...
专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教师队伍... 本报北京9月7日电 (记者吴月)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十四五”时期,围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中央财政累计...
焦虑“内卷”困扰多!五招重拾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邹伟瑜通讯员盛丽娟 “鸡娃”“学区房”“996”“上岸”……这些被视作“奋斗符号”...
“智能交互实验教学关键技术研究...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李昉)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平安中国)”重...
此家长会,非彼家长会 日前,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几所著名高校举办大学新生家长会的消息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专家批评这是大...
教育部要求各地落实师德违规“零... 教育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展成效。 据介绍,教育部从严从...
当好大先生 做好引路人 □于晴 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这是属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节日。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
法考培训中心:法律职业梦想的助... 法大法考是典型的法考培训中心,依托中国政法大学深厚的法学教育资源,拥有三十余年培训经验。该中心汇聚高...
点亮少年科创梦想 多地举行多场... 原标题:全国科普月 | 点亮少年科创梦想 多地举行多场科普活动让科学触手可及9月6日,南京科技馆内光...
教育部:大力提升育人能力 不断... 原标题:大力提升育人能力 不断改善教师待遇5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发布会,介绍...
王鹤源:逐梦蓝天的科技少年 原标题:王鹤源:逐梦蓝天的科技少年 “每一次飞行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比赛都是成长的阶梯。”这是202...
福建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各位考生: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举行。为确保广大考生顺利应考,我...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推动职... □ 周爱青 “双师型”教师是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参与...
以更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全国所有幼儿园学前一年约1200万儿童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学期。根据《关于逐步推行...
永登公安交警开展开学第一课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校道路交通事故,9月5日,永登公安交警...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高三上学...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就整体性质而言,《山海经》是一部山川地理博...
更生动更全面更贴近生活 2025年秋季开学,又一批修订后的新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材“焕新”后,教学内容有哪些变化?老师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