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并举行“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专题研判会。当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清华大学教育学院、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教育思享汇”学术研讨活动同期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动能与决策建议。
人民网北京5月26日电 近日,“教育思享汇”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贡献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应坚定自信和决心,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与效能。
张炜认为,高校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可转化成果。针对发明专利转化率低的问题,要加强高校发明专利的申请和维护管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利益机制。
“从创新过程看,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工程问题。”张炜表示,不仅要把握科学原理,也要优化技术方案,更要尊重工程规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服务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和谐,强调工程的全周期、全流程,统筹中试、生产、销售、安装、服务等环节,打通前端研发环节与后端工程环节。
在张炜看来,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是对有组织科研的深化和延伸,二者无缝衔接才能实现有组织和有意义的创新。“要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主责部门的任务和职能,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坚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流程,加强组织协调,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生态。”
在谈到人才培养时,张炜表示,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只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应统筹协调好科技成果转化与其它重点工作的关系,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对于不同类型和特色的高校,避免在要求上“一刀切”,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对于不同类型的院系和不同学科专业,也不能简单地统一下达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同时,因为创新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很大,应增强底线思维,完善规章制度,“宽容失败”和尽职“免责”,调动成果持有人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郝孟佳、实习生曹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