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5年高考开考的日子越来越近,考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期。同时,另一场关乎未来的招生选拔也拉开序幕——截至目前,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报名工作已完成,考生将在高考后参与选拔。
今年是“强基计划”实行的第六个年头,招生选拔出现了哪些变化,释放出哪些新信号?已完成本研衔接转段环节的前两批“强基计划”学生,有哪些收获和期待?未来,“强基计划”该如何升级?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专业设置、招生考核方式等方面有所调整
目前,“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主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历史、哲学、古文字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相关专业招生。
今年“强基计划”招生高校数量没变,理工类基础学科仍是主要招生学科,整体专业布局优化升级,更加聚焦前沿领域。
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方面进行了调整,新增了诸多前沿与交叉学科专业。也有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持续巩固和提升特色专业实力。如,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特色,培养智能科技领域人才;南京大学新增智能科学、电子科学两个培养方向。
与往年相比,“强基计划”的招生考核方式也有所调整。部分高校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中淡化对竞赛成绩的要求,取消了“高中阶段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任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第二类报名条件,以高考成绩为重要参考标准。
在破格入围方式上,凭借单科成绩破格入围的政策仍然存在,但部分学校进一步细化了破格入围的规则。
华中科技大学新增了单科“小破格”入围政策。对于未入围的第一类考生,若满足高考成绩不低于考生所在省份高考满分80%的条件,在其高考单科成绩符合所报专业破格入围条件和要求时,可破格入围。
在考察方式上,一些高校对笔试面试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华南理工大学将学校考核由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方式,调整为考生、考场、评委“三随机”抽签方式。
“与计划实施初期相比,高校对专业特点、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更加细致具体,推出了一系列贴合国家需求且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体现了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化探索。”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木洲表示,在主要参考高考成绩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强基计划”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多样化选拔模式。
前两届学生大多顺利转段,但退出机制仍需完善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应对外来DNA?”在给生物科学强基班上课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杨光辉抛出这个问题。按常理,有关“DNA免疫识别”的内容,不会出现在大二课堂上。
为了启发“强基计划”学生的科学思维,“打开他们的脑洞”,杨光辉要求学生先不借助网络、不搜索资料,尝试自己给出可行研究方案。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给出的答案天马行空。杨光辉坦言:“大部分解答的路径方向都不对,但这种讨论十分必要。”
根据培养方案,在大二、大三时,学生必须进入两个或以上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轮训”,使学生具备学科交叉视野。杨光辉介绍:“这样做是志趣引导,也是学术思考的启发。”
根据这几年的观察,杨光辉发现,在强基班的确能找到不错的苗子。强基班学生卢山就是其中之一。现在读大二的他,正在植物抗逆蛋白结构与功能实验室里训练现代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学着利用AI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模拟。
早接触科技前沿、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是“强基计划”的新趋势,部分高校为“强基计划”学生进入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创新团队创造条件,并为其开放各类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在卢山的规划里,等大三体验完另一个实验室后,才能确定转段后的研究方向。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前两批录取的强基学生已顺利完成本研衔接,大多数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其中,超半数学生直接转入博士阶段培养。
顺利转段是大部分情况,但也有例外。
某高校2020级学生安然(化名),在大二下学期决定出国留学,退出了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尽管和老师沟通较为顺利,但在转回普通汉语言文学专业后,她发现,还要额外花很多时间补上课程,完成学分要求。
“在强基班上过相同的课程,到了新专业得不到承认,必须重修。”安然说,“最初的强基培养方案没有针对这些情况制定预案。”该专业此后两届均有学生退出,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李木洲表示,由于“强基计划”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转专业确实存在一些限制。特别是面临本硕博连读的长时间设置,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消极学习、改变规划等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意愿,优化强基转段或转专业制度,加强阶段性学习评估,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减少学生的后顾之忧。
“强基”不是“跳板”,选择要以志趣为前提
因为从小对生物感兴趣,湖南考生陈安(化名)确定报考生物科学的“强基计划”。“因为老师的建议,班上有十来个同学都报考了强基。”他说。
为什么报考“强基计划”?得到的回答多种多样:
“强基计划”的录取分数一般比同学校、同专业的高考统招分数线低,“选择‘强基计划’就是选择优惠力度”;
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理论上能缩短学业进程,还能避免参加升学考试竞争;
报考“强基计划”相当于多了一次选择机会,“可以先报名,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把‘强基计划’当作‘跳板’,是一种认识误区。”李木洲举例,从近年来的数据来看,部分高校的“强基计划”录取线与统招差距越来越小,部分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甚至反超统招分数。
多名高校招办主任也向记者提到这一现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邢朝霞说,“‘强基计划’明确要求学生在报考专业领域要‘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在选拔过程中,高校也会对考生的志向兴趣进行重点考察。”
“报考‘强基计划’前,更应重点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科研志趣,以及对8~10年长周期培养的心理预期等。”李木洲提醒。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主任刘睿看来,“选择强基要以兴趣为前提。如果不喜欢,或出于功利心而报考就读,对学生个人时间和整体教育资源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如何最大限度避免出现预期差距,更早明确兴趣所在?近年来,“强基计划”参与高校陆续开展了“大中贯通”的前置工作。
刘睿介绍,去年,北航举办了180余场走进高中的活动,通过通识讲座、科技活动、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强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的衔接,让学生尽量在高中阶段对大学学科专业有一定了解,以便更早明确兴趣方向,在选择强基专业时考虑更充分,目标更精准。
(记者 陈鹏 通讯员 杨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