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启蒙摇篮。恭城瑶族自治县始终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校园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作用,通过课程融合、深化主题教育实践等路径,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一、聚焦课程体系建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教育发展基础
1.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筑牢思想根基。各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学科渗透+专题课程+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一是各学科渗透全覆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着眼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践行“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在语文、历史、美术等相关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五个认同”。二是专题课程强引领。各学校普遍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团、队)会课,并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例如:县城三小艺术组老师开发《民族艺术鉴赏》校本课程,瑶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音乐类型均有呈现,催生学生对多元民族艺术的热爱共鸣。县职教中心依托民族文化传承(恭城油茶)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培训制作恭城油茶,学习恭城油茶文化,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各学校利用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等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确保教育内容系统化、常态化。三是实践活动促内化。各学校广泛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诵读《弟子规》、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各民族节日共庆、文化展演、结对交流等活动。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确保内容权威精准。学校层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严把教材选用关和教学内容关。一是规范教材使用。确保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在相关年级的全面使用,充分发挥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载体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小学使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初中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并对其他学科教材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要求。二是开发补充资源。在遵循国家教材主体框架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辅助读物、教学案例、乡土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强化教师培训。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各级师资培训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中,各学校围绕教材解读、教学实施,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领会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教师准确理解和有效传授相关内容的专业能力。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上好《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公开课。各学校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教学观摩、集体教研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质量分析,通过教学反思和教师点评,普遍提高本县民族团结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是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充分发挥各类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全县各学校纷纷围绕国庆节建党节、各类传统节日、二十节气等开展节日庆祝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国庆节、建党节开展手抄报比赛、黑板报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歌颂比赛等主题活动,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广西三月三”期间,全县各学校、幼儿园举办妙趣印彩蛋、民族服装秀、共制五色糯米饭、趣味运动会、唱山歌比赛等活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旱地龙舟比赛等主题活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陵园、做艾粑等活动,中秋节开展做月饼、做花灯,元宵节开展做汤圆等传统习俗体验活动,县城二小、县城第二幼儿园和平安中心小学开展“瑶族娃娃打油茶”“谷雨茶香”等主题活动等,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是各校建好用好各类育人阵地,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各学校充分建好、用好教室、团队活动室等主要育人阵地,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利用教室多媒体等设备,召开主题班会,播放民族团结进步视频,讲民族英雄故事,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技艺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民族团结教育展厅等,营造浓厚育人氛围。如民族中学建有200米长的校园民族文化长廊,展示56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祖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撰文:蒋治宇、刘素芬/初审:何雁容/复审:李隆德/终审:李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