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漆永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祖庆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谷里书院创始人
冷玉斌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教师
————————————————
2025年高考再次证明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又到暑假,孩子在假期里读什么书、怎么读,怎样让孩子爱上读书,也是教师和家长关心的话题。为此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高考阅卷工作30余年的漆永祥教授,以及浙江省特级教师张祖庆和全国优秀教师冷玉斌,一起从高考看中小学阅读的情况。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教师报:高考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作文在高考中占比很重。有人认为,阅读能力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漆教授,从您几十年的阅卷经验来看,高考试卷是否有这样的趋势?今年高考试卷的阅读量如何?
漆永祥:高考不仅考验阅读能力,还涉及字词基础、思考、观察、想象、故事编织和快速应变能力。比如,要在四五十分钟内完成作文,没有快速应变能力可不行。作文是孩子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从高考作文角度看,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将难以理解和消化材料,无法列举事例并比较分析,也就难以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写作文只需要堆砌华丽辞藻、使用排比句,其实并非如此。作文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学生就难以拆解问题,写出有文采、有深度的作文。所以,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我建议学生从高中阶段开始培养快速阅读能力,这在大学也很重要。中文系一年级一位教师布置的课程阅读量可能不止10本书,10位教师布置下来就是100本,学生可能吃不消。若中学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对高考答卷和大学学习都有帮助。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有一道诗歌题,许多人觉得很新奇,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祖庆:今年高考有一道以诗歌为材料的自命题作文,题目对文体和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我认为这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颇具难度和挑战,但这是件好事,它让套话作文变得难以实现,若考生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思想表达能力很难完成这道题目;同时这样的题目很好地呼应了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我们和“百班千人”做儿童阅读推荐书目已有五六年了,每年都会推出阅读书单。这个暑假也推出了《2025年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我们选编书目的理念是“三适”“三有”。“三适”指适量、适度、适宜,阅读量要合适,既适合孩子阅读,也适合教师、家长和孩子共读; “三有”指有趣、有料、有挑战,从而真正做到阅读使我们光芒万丈。
中国教师报:漆老师,您从事北大招生30多年,北大学生的语文成绩如何?北大招生是否更倾向语文成绩高的学生?
漆永祥:高校招生更希望招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因为语文成绩提高难。有些学生高考时语文成绩可能不升反降,而数学、英语突击提分可能性大,所以到高三有些学生不重视语文。但语文成绩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有些学生对语文期望过高反而在高考中发挥不佳。
如今全国乃至全球都存在阅读能力衰退的现象,阅读碎片化等问题明显,北大也不例外。我们曾在北京市的高中做过问卷调查,询问学生在高中三年是否完整读过五部以上的长篇小说,有的学生表示一部都没读完。想想看,高中三年一部长篇小说都没读完,这样的阅读量很难学好语文、写好作文。
会读书的孩子考试也不会差
中国教师报:接下来想问张老师和冷老师,在您二位教过的学生中,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学习能力是否也强?总的来说,阅读能力对学习能力有什么帮助?
冷玉斌:语文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阅读量少,想突然逆袭是不现实的。从小开始阅读,哪怕进度慢、阅读量少,但随着时间的投入,收获自然会增加。安徽的刘璟老师给自己取了个网名“慢半拍”,从这个网名能看出她教语文的心态。即便如此“慢半拍”,最终也有好的结果。
张祖庆: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无法立刻提高语文成绩,但长期坚持一定有成效。我举一个例子: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学校总教练倪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给孩子开出的书单,阅读面可能超过很多成人,用大量的整本书阅读来应对各种考题就像孩子把海量的书“吞进去”,自然就有了底气。
中国教师报:读书宜早且宜多。阅读对孩子学习能力、高考成绩甚至整个人生都很重要。请问漆老师,考试就一张卷子,为何大家最后都会提到整本书阅读?
漆永祥:之前谈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呈木桶效应。考试虽然只有一张卷子,但试卷上的文字反映了考生的综合语文能力,阅卷教师不了解考生背景,只能依据文字打分,文字会真实地展现考生的语文能力。
现在的数理化考试题目从原来的两行字变成一段话,设定情境、突出背景,问题隐含其中,孩子就懵了,不理解物理题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情境。过去教育不强调整本书阅读,是因为那时整本书阅读很自然。现在读书越来越碎片化,大家连3分55秒以上的内容都不愿意听。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才提倡整本书阅读,把本该自然的事当成特殊事件,值得反思。
中国教师报:阅读能力很重要,但大家也知道高中生没有太多时间。在高中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效果显著吗?
漆永祥:以我的阅读经验来看,高中三年是最重要的阅读阶段。会读书的孩子考试也不会差,阅读量大的孩子在语文甚至其他科目考试中更有优势。就像刚才提到的,有些数理化题目也需要一定阅读能力才能理解。
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大家总希望今天读了书明天就能看到效果。实际上,语文能力不仅体现在语文成绩上,在为人处世、言语谈吐等方面也有体现。古人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高中阶段是读书和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千万不能耽误。
中国教师报:该如何通过教学和专业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包括教什么、怎么教?
张祖庆:其一,整本书阅读能力并非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主阅读获得的。其二,教师要热爱阅读,并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进而对阅读产生热忱。只有热爱且善于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同样热爱阅读的学生。同时,阅读无须过多纠结方法,许多所谓的方法可能并无实际用处。教师带领学生海量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领悟方法。
在我看来,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年龄差异、文本共性和文本个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阅读文本有着不同的敏感期:低年级适合绘本、桥梁书;中年级偏好童话、成长小说;高年级倾向哲思类、历史思辨类文本。
冷玉斌:教师自己要爱读书。语文课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的“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实践指引,明确告诉我们整本书阅读要做的事包括选书、制订计划、阅读和分享心得。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将生活与书本结合,进行有趣的表达和输出,他们就不会觉得读书枯燥。读《万物有信书系:土拨鼠给闪电写信》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打开想象力,设想各种写信的组合,比如书桌给台灯写信,梦给枕头写信,等等,阅读就会变得趣味盎然。
漆永祥:阅读并非局限于学生阶段,而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对于不喜欢阅读的孩子,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若孩子完全没有兴趣,强行灌输知识是徒劳的。
中小学生先要学好课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优秀作者的佳作,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如果能将课本文章熟读成诵,应对考试不成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也可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互助学习。如果一所学校的孩子中学阶段用3年时间读完一部《论语》,坚持5年、10年,这所学校的特色可能就是“学生《论语》读得好”。
学生学语文并非局限于课堂。10多年前,我就提倡大语文观,可惜被一些培训机构用烂了,便不再提及。实际上,在学校、马路上、公交车上、饭桌上,任何时刻都能学习语文。一旦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成绩提升很快。不分时段、年龄,只要爱上阅读就会有显著进步。
读书要有趣、有料、有挑战
中国教师报:新课标已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标准,中小学统编语文也设有“快乐读书吧”栏目,为家长和教师指明了阅读方向。孩子只读推荐书目是否足够?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
冷玉斌:读什么书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一线教师如何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阅读价值观和阅读实践观。从价值层面来说,要思考什么样的阅读是我们所追求的,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我常引用一句话:“拿到一本书,不要先想孩子会不会喜欢,而是要先想这本书是否值得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读。”
在这个时代,时间是最稀缺的。我们要有明确的判断后,再做其他考虑。因此,我们要有自己的阅读价值观和阅读实践观。
张祖庆:如今,遥控器、智能手机都在和孩子抢时间,书却静静地躺在一旁,捧起书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少。
我们倡导读书要有趣、有料、有挑战。给孩子推荐书,趣味性要放在首位,先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但那种只有趣味、读完没有收获的爆笑书不值得推荐。有料的书能为孩子成长提供养分,值得推荐。比如《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这本书内涵非常丰富,以简单的故事讲大的人生,会影响孩子至深。此外,要有挑战,阅读就像爬坡、爬山,适当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就像在运动场举哑铃,开始时感觉累、有点疼,三五天后逐渐增加重量,肌肉才能练出来。
中国教师报:如果孩子不爱读书,时间被短视频等占据,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漆永祥:这些年我在招生工作中接触了许多家长。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希望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家长能以身作则在家里至少设置一个书架。家长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自律,想让孩子爱读书基本是不可能的。
阅读是家长、家庭和全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重视阅读,中小学的阅读环境才会改善。
张祖庆:首先,家里要注重环境建设,至少陈列500—1000本好书,让孩子随手就能拿到。其次,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他们了解新出版的书和经典好书。再次,要有固定的家庭阅读时间,比如每周六晚上或者平时临睡前15分钟,家长关掉手机,与孩子一起朗读或默读,读完后简单交流。家庭阅读时间要有仪式感并长期坚持,坚持5年会有很大收获。
书单不是万能的,不能只给孩子书单就指望他们学会阅读。家长除了给孩子书单,还要培养他们自己选书的能力。孩子最终读的书应该是自己选的,这里我推荐百班千人导师李祖文提出的“三加二选书法”。具体做法是,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家长推荐两本,让孩子自己选三本。这样既包含孩子自己选的书,也有家长推荐的书,孩子会更愿意阅读。这种民主的选书机制很不错。
冷玉斌:我提倡用好书吸引孩子。比如《如何越过这堵墙?》,思路新颖,打破常规思维,讲的是遇到墙时如何突破,这种创意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有《阿丽亚找爸爸》,富有传统韵味,展现了中国人的心境和生活方式……读书能为家庭幸福增添美好。只要家长不轻视读书,用爱和榜样进行教育,孩子自然会爱上读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0版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
下一篇:全面实施中职兜底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