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自然教育营地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推动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上海市自然教育营地的建设与运营仍面临诸多挑战,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短板。
建议:
资源整合与规划,高标准建设自然教育营地。对公园绿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应结合区域特点进行规划,确保营地建设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满足教育需求。引入专业规划团队,对营地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功能齐全且布局合理。一方面明确建设标准,规划部门应给予自然教育营地适当的建筑和地面硬化指标,用于建设必要的教学设施,如科普馆、展览馆等。另一方面开发多样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如观察记录类课程、游戏化课程等。课程内容应涵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多个主题,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同时还应构建精品课程开发体系,鼓励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不同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盘活各类资源,实现多元化、品牌化运营。尽量盘活现有建筑与配套用房,并鼓励周边设施参与营地设施建设。实现多元化经营,打造特色品牌,如“上海自然教育营地”品牌,配套相应的营地星级评价体系,统一培训人才,输出服务标准、经营模式和管理规范。不断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营地的教学质量和吸引力,关注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建设世界级的自然教育营地,打造公园城市新名片。(建 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