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难倒作者?詹丹:别以机械的教学回应机械的考查
创始人
2025-07-20 02:57:41
0

语文考试中阅读题选用的文章,连文章作者都无法正确“解析”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而且不出意外,这一话题又一次引发全网热议。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这样的消息已屡见不鲜。网民的讨论主要围绕命题的科学性展开:如果连写作者自己都答不上来,那么命题者设计的答案标准,就很值得怀疑。

参考答案成“唯一标准”,合理吗?

从阐释学理论和接受美学角度来说,作家的理解未必是阐释自己作品的唯一标准,读者即使从作品得出作家根本无法认同的观点也有价值,这已是文学常识。

但显然,这不是讨论的关键。网友们关心的是,凭什么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才是唯一标准,以此引导阅读教学,让学生包括作者本人都要以他们的解读为依据。这样的结果,只能让阅读教学的路越走越窄,让阅读理解变成了机械操作的套路和贴标签的教条。

还记得笔者去年跟一位参加了高考的学生聊天。这位学生说,他看到现代散文中有一段描写的主观理解题涉及了想象,还没仔细看文章,头脑中已经跳出“虚实结合”四个字,然后立马写到试卷上。我听后大笑,因为据我了解,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正有“虚实结合”这一要点。但笔者一阵笑过,还是觉得有点悲哀,接受了阅读教学训练的学生变成如此机械式的条件反射,这对于他们的心灵发展和人格养成,究竟能有多大的积极作用呢?

有学者还建议,既然学生面对阅读理解试题的主观发挥余地几无可能,那就干脆对主观发挥的部分进行压缩,将语文教育引导至对客观的基础能力的考查。比如,可以考语法、修辞、逻辑,也可以考单句的主谓宾、复句的层次的划分等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些题目可能无法展现出题人的“精妙水平”,也无法拉开过大的分差,但无论是从尊重作者和文学,还是提高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角度,有一定合理性。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建议其实是以更机械的操作来应对机械,形成的只能是考试和教学的恶性循环而已。

阅读理解,当回到“具体”之中

那么,阅读理解该如何教?如何考?如何摆脱阅读测试和教学的机械、教条之病,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到具体。

回到阅读的具体,首先是回到学习情境的具体,回到学习课程的具体。网上曾经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说,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冰融化了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是春天,结果被老师批错,答案应该是水。

这个段子的流传,当然是在指责教师的教条可笑、头脑僵化,没有学生的那种诗性智慧。但这个段子本身,就是以缺乏学习情境而抽象出来的。因为如果这是在一堂物理课的学习情境中,是学习固体向液体的变化知识,学生的回答当然是错;但如果是在语文课上,在学习文学的形象思维的理解和表达时,学生的回答才算正确。不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抽离具体的学习语境,就要学生下判断,其实只能让阅读理解测试近乎儿戏,也只能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机械和教条的训练操作。段子的搞笑其实把笑话指向了段子以及搞笑者自身。

最近,跨学科学习成为一个热词,阅读教学如何在跨学科学习的背景中划出语文课程的边界,也是回到学习课程具体的题中之义。

还记得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课文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故事。教师执教时,让学生扮演两小孩,重新来辩论太阳远近的问题,换了几轮学生,始终辩论不出一个结果来。

当时点评的老师毫不客气地对执教者说:“您这样的设计,是重蹈了两千年前的覆辙,因为故事已经证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问题,单凭个人来自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是得不出结论的,这是需要通过现代天文仪器的测算才能办到。真要讨论,就应该将天文学得出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讨论,为什么两千年前孔子回答不了的问题,今天我们能够知道。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这位老师的点评,提醒我们,厘清语文课的具体特征,划出跟其他学科的边界,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保障之一。

理解文本中的“冲突”,也是理解生命本真

此外,让阅读教学回到具体,也是回到文本的具体,在文本的上下文关联中,获得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哪怕上下文的联系具有一种内在的冲突感,我们也要努力地、辩证地接受下来。

也许大家都读过鲁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和他的保姆阿长的故事,那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我曾在许多场合谈到这篇作品。因为这篇作品前部分是在写阿长对鲁迅的不好,包括睡觉不照顾他,踩死他的宠物,给他立奇奇怪怪的做人规矩。而后半部分则主要写了一件事,写阿长怎么给他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让鲁迅对阿长充满感激。

当我们发现文本的前后立场、褒贬态度有很大差异时,我们怎么来理解?也许我们会用后来看到的好来遮蔽前面写到的不好,或者用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来解释。其实都不对。

鲁迅想告诉我们的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别人对你的好与不好都是真实存在的,你的感受也都是真切的。借由客观的真实和主观的真切,我们抵达了对生命的本真理解,因为生命的整个过程都保存下来了。换言之,在完整理解具体的文本时,才让我们有了理解完整生命的本真和具体。

我曾经在课堂上把这一理解跟进修的教师分享,有位教师也把她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受分享给我,她写道:

我想起了我妈妈对我严格的教育,可能我们爸爸妈妈那一代都会有的一个普遍的教育特点就是打压式教育,我小时候也不例外。虽然妈妈对我很好,很爱我,长大后也不会用打压式的教育方式对我了,我也很爱我妈妈,但是那并不代表着以前的那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带给我的不好的影响就会完全消除。我承认这一点的那一刻,反而有一种释怀感……

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我突然有一种感受,对文本的具体理解是能够唤醒或者安慰生活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甚至是不能被AI替代的,因为这种具体理解是贯穿在阅读的过程中,而不是只追求一个结果。

是的,回到阅读教学的具体,回到具体的过程,就是要回到人的具体,回到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具体,回到生命发展、成长的具体。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到了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特发现。而独特发现,必然会因具体人的个性差异而有不同,会因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呈现多姿多彩。于是,无论阅读测试还是阅读教学,不再拘泥于唯一的标准答案,让答案变得多元、开放,让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成为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养料,才是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的,也是时代所要求我们语文人去做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中,拘泥于唯一标准答案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测试,才一次次如段子一样被世人所嘲笑。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李子坤:用一束微光照亮援疆教坛 2023年2月,河北教师李子坤怀揣着教书育人、奉献边疆的梦想,从古城保定出发,踏上了援疆之路。如今,...
优质灵动的教室空间怎样打造 一间布置科学、充满温度与创意的教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
幼小衔接怎么做?师生家长一起看 新学期的大门已经打开,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一次校园环境的改变,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与成长的飞跃。幼小...
世纪天鸿新版“小鸿助教”重磅发... 9月5日,世纪天鸿推出教育科技领域重磅产品“小鸿助教”最新版本,凭借AI个性化出题、个人知识库与AI...
“清单式”帮扶让就业服务不断线 “清单式”帮扶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再完善的重要起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议题。最近...
做好师资调配,科学应对人口波动 近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以学科调剂、进城选调、跨系统安置等方式推行教师转岗分流,应对生源锐减导致的...
广东省名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42亿元!“十四五”时期中央财... 9月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十...
复旦、交大教授推荐的「上海心理... 一、心理问题已成青少年与家庭的“隐形压力”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多位心理学与医学教授在公开...
自贡高新区“开学第一课”:赓续... 9月4日,自贡高新区走进绿盛实验学校,精心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开学第一课”。本次活动作为高新区纪念...
小学一年级语文《选词填空》专项... 选词填空练习1 ,查看大图 选词填空练习2 1、 和 禾 ( )气 ( )苗 ( )田 ( )好 2...
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202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版英语教材真有那么难?“越用... 才刚开学,就有机构又开始在网上制造新一波焦虑,发布如“高考英语配音员吐槽教材难”“三升四的家长崩了,...
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 均衡分配学生和师资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齐琪)记者4日从教...
加强专业自然教育营地建设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自然教育营地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推...
吴中“开学第一课”法治种子播心... 本报讯(通讯员 孟璐珺)新学期伊始,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法治...
把人工智能教育办成愉快的教育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作者:熊璋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