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隽
屏蔽生选择港大牙医专业,学生不报“清北”老师解散微信群,中传、中南大提前批在广东遇冷……今年的高考招生“爆点”频出,争议不断。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有一个共同指向——教育选择正从“身份氪金”转向“价值实现”,更多学生正在“用脚投票”消解“名校崇拜”。
传统意义上,“清北”等顶尖高校承载着社会对“精英身份”“人脉圈层”的集体想象。但如今,新生代更关注知识能否转化为个人发展动能,而非单纯的身份标签。当他们转而根据兴趣爱好、职业前途选择专业时,传统名校观与新生代教育观的冲突便暴露出来。
这种转变是好事,倒逼教育生态系统性升级。高校不能再靠招牌“躺赢”,必须拥有更强的市场敏感度,以优化专业设置;地方教育“KPI”也必须重构,不应唯“清北”等名校论政绩,老老实实搞好区域教育才是永久收益。
学生理性抉择、地域资源重新洗牌、全球化教育选项激增,这些力量正合力重塑教育图景。当前的局面看似是名校的失落,实则是一次珍贵的教育觉醒。毕竟,通向未来的路标本就不该只有名校二字。
上一篇:平行志愿是如何投档的?投档线是如何划定的?我们能提前知道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