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小烦恼
新五年级学生小胡:最近,爸妈让刚考完中考的姐姐给我辅导功课,叮嘱我“听姐姐的话”,但我觉得姐姐有点没耐心,总嫌弃我笨,我有点难过,不知道怎么沟通。
答:看得出你对自己的学习很认真,也很注重家人的感受,所以才会不好意思开口。你可以给姐姐买一点她喜欢吃的小零食,旁敲侧击地请姐姐多给自己一点耐心。也可以直接跟爸妈说出自己的需求:“作业中的一些难题很需要姐姐的耐心帮助,如果没有耐心的辅导,我反而越听越糊涂,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很笨。”
有烦恼很正常,要学会倾诉,试着去积极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新二年级学生斌斌:我想在假期每天睡到日上三竿,但妈妈上班前就把我叫醒,难道假期不是为了放松吗?为什么还要早睡早起?周末时,爸妈也会睡懒觉,我应该怎么为自己发声。
答:你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来争取你的“睡眠权”,试试这样和爸妈沟通——
先认可父母的出发点。“妈妈,我知道你叫我起床是担心我浪费白天时间……”
展示你的成熟思考。“我做了个暑假计划表,把作业、阅读、兴趣班都安排在上午9点后,保证每天学习6小时。”
提出折中方案。请求每周两天自主起床日,设置“最晚起床底线”。
用爸妈能理解的角度说服。比如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生物钟本就比成人延迟2~3小时,暑假补觉是生理需求,这样下学期精力更充沛。
这里还有几个提高沟通成果率的小锦囊,赶紧收好:选爸妈心情好的周末早晨去谈;提前准备好书面作息计划;沟通之前的几天表现好一点,让家长看到你的行动力和决心。
如果沟通失败,也不要气馁。我们可以这样做:借助闹钟,准时睡觉,早睡早起,或者在房间挂上“暑假勿扰”的创意门牌。
新初一学生茜茜:暑假,我回到了江苏爷爷奶奶家,村里特别好玩,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一点都不想写作业了,但是我新学期就要上初一了,暑假特别重要,我该怎么调整?
答:回到爷爷奶奶家,感到放松、不想立刻投入学习,是完全正常且健康的心情,这不是懒惰,这是你的身心在充电,在感受亲情和自然的滋养。强迫自己立刻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可能适得其反。可以允许自己有几天的放空期,充分休息才能更好地出发,好好拥抱这份悠闲。
学习不是必须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啃书本。在这么棒的环境里,我们可以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甚至融入田园生活。比如在田间地头散步时,观察植物、昆虫、天气,这就是最生动的生物、地理预习!把蓝天当教室,把蛙鸣当背景音乐。尝试在院子里、大树下写作业,新鲜空气和自然的声音说不定能让你更专注。
建议你设定一个专属的学习时段,设置任务小清单,比如看一篇文章、背5个单词……完成后打一个勾,这种小的完成感会积累成动力。
家长的小烦恼
新五年级学生家长金先生:我们家每到暑假都是“鸡飞狗跳”,今年外甥也来家里过暑假,加上双胞胎儿子,三个男生活力无限,有时候闹腾得我们忍不住要发火。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不让孩子们过于“放飞自己”呢?
答:家里有“三个小太阳”活力无限,你可以这样合理引导:
建立“暑假约定”,让孩子共同制订规则,建立可视化日程表,引导三个孩子用彩色图表列出每天大致安排;给孩子的精力一个释放口,每天固定时间安排打球、游泳、跑步等运动,家长轮流带队,既消耗体力,又增进感情;家长感觉要发火时,去喝口水或深呼吸,避免情绪爆发,同时分工协作,和家庭的其他成员轮流带娃看护,给自己留出休息时间。
最后,别忘了给自己一些宽容——暑假本就是放松的季节,偶尔的吵闹和混乱很正常。孩子们长大后,这些“鸡飞狗跳”说不定会成为难忘的回忆呢。
新初三学生家长吴女士:都说八升九的暑假很关键,今年女儿的暑期加练量已经拉满,她还主动放弃旅行,但我总觉得要劳逸结合,应该怎么帮她适当解压、放松呢?
答:高强度的“满弓”状态若缺乏科学调节,反而可能消耗长期续航力,影响冲刺阶段的表现。微小而持续的放松,远胜于集中式、刻意的娱乐。暑假学习是把放松科学嵌入学习系统,用高质量休息来助力学习的效率,把苦学提升为巧学。
最关键的是建立学习—休息的硬性节奏,可以把学习时间切割成45~50分钟高度专注 + 10~15分钟彻底放松的循环。可以用计时器严格执行,休息时间必须离开书桌!彻底放松的时间可以激活身体,比如拉伸、远眺、擦桌子、深呼吸、听音乐、逗宠物、吃水果。
休息时不能碰手机,避免信息过载,也不做烧脑活动。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脑从专注模式切换到发散模式,促进知识后台整合。
你们可以在一天中固定设置1~2个稍长的放松锚点,比如饭后30~40分钟,这是雷打不动的大脑重启时间,作为亲子时光,一起轻松一下,体验无压力的平静或微小愉悦。
新初一学生家长杨先生:娃放了暑假,在家吃饭的频率直线上升,我们一天三顿变着花样做饭,可她却时常想着点外卖,或者出去吃汉堡喝奶茶。家长应该怎么引导?
答:孩子不是简单的馋,而是一种心理信号。日常环境相对固定,外卖、快餐代表不一样的选择和“我”的决定,这是青春期孩子尝试独立、体验掌控感的方式。汉堡、奶茶常与同学聚会、潮流文化关联。孩子可能通过选择同龄人喜爱的食物,在想象中满足社交归属需求。当然,高糖、高脂、高盐食物能快速刺激大脑奖赏回路,带来强烈愉悦感,这是生理本能。
孩子的想法本身没有对错,是成长阶段的正常心理需求。家长不用否定孩子的渴望,而是拓宽她的选择,把家庭变得更有吸引力。卸下孩子的防御,先认可再引导,传递理解,而非指责。建立好关系后,就可以给欲望一个安全出口,例如协商一个美食日。同时,继续尝试升级家庭餐桌,在家制作孩子感兴趣的食物,让家庭餐桌上的健康美味更有竞争力。
家长要避免突出“牺牲感”,不说“我们这么辛苦做饭,你还挑”,这会让孩子内疚或逆反。多试试正面描述,比如,“我们一起好好吃饭,是为了全家人都健康开心”,当然,饮食习惯的调整是长期过程。只要家庭餐氛围愉悦、选择丰富,孩子对快餐的过度渴望会自然淡化。
特别
感谢
杭州市钱塘区景苑中学老师 潘康
杭州市钱塘区观澜小学老师 严静 邱金美 朱倩 陈倩 樊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