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问青少年教育,孩子面临升学压力?家长可以采取的几种减压方法
创始人
2025-07-21 15:14:51
0

孩子面临升学(如小升初、中高考)时,压力往往来自 “对未知的恐惧”(担心适应不了新环境)、“对结果的焦虑”(怕考不好让家长失望),或是 “被过度关注的窒息感”(全家围绕升学转,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家长的减压核心不是 “说别紧张”,而是用行动传递 “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被接纳”,同时帮孩子把 “宏大的压力” 拆解成 “可应对的小步骤”。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先 “稳住自己”:家长的心态是孩子的 “定海神针”

很多时候,孩子的压力是家长焦虑的 “二次投射”—— 比如家长反复说 “考不上好学校就完了”“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得争气”,甚至自己失眠、唉声叹气,这些都会让孩子觉得 “升学失败 = 对不起全家”。

1. 收起 “过度关注”,回归 “日常节奏”

  • 避免把 “升学” 变成家庭唯一话题:别总问 “今天复习得怎么样”“模拟考排名出来了吗”,可以像往常一样聊 “今天食堂的菜好吃吗”“课间和同学玩了什么”,用 “生活化的关心” 代替 “目标化的追问”。
  • 家长该干嘛干嘛:如果家长自己因为孩子升学而请假、推掉工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考试比一切都重要,我不能失败”。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正常上班、运动、社交),孩子会感受到 “升学是大事,但不是唯一的事”。

2. 用 “中性语言” 代替 “焦虑暗示”

  • 不说:“你一定要考上 XX 学校,不然以后……”(用后果施压);
  • 不说:“我对你没要求,你尽力就好”(看似轻松,实则孩子会解读为 “没达到预期就是没尽力”);
  • 可以说:“升学是你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尝试,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和你一起面对 —— 如果考上了,我们为你开心;如果没达到预期,咱们再想别的办法,你的价值从来不由一次考试决定。”(传递 “兜底感”)

二、帮孩子 “把压力说出来”:避免情绪 “憋成内伤”

孩子的压力往往不会直接说 “我好焦虑”,而是通过 “易怒”(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躯体化反应”(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或 “摆烂”(不想学习、故意拖延)表现出来。家长要做的是 “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让他们敢说、愿意说。

1. 用 “具体场景” 引导孩子开口,而不是 “你怎么了”

孩子不说时,直接问 “你是不是压力大” 容易被怼 “没有”。可以从观察到的细节切入:

  • “我发现你最近写作业时总叹气,是不是有哪部分内容觉得难?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 “你昨天说‘考砸了算了’,是不是心里其实很怕考不好?其实妈妈以前考试也有过这种想法,特别理解。”
  • (先描述现象 + 表达共情,让孩子觉得 “我的情绪被看到了”,而不是 “被审问”)

2. 允许孩子 “抱怨”,不急于 “讲道理”

如果孩子吐槽 “老师布置的题太多了”“同桌总比我考得好”,别急着说 “别人也一样累”“你要向他学习”。先接住情绪:“确实,这么多题写起来肯定累,换作是我也会烦躁”“看到别人进步,自己没跟上,心里肯定不好受”。

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慢慢引导:“那咱们看看,这些题里有没有可以先挑重点做的?”(聚焦 “解决问题”,而非否定情绪)

三、把 “大目标” 拆成 “小步骤”:用 “可控感” 对抗焦虑

升学压力的一大来源是 “觉得目标太遥远,自己无能为力”(比如 “我要考 XX 高中,还差 200 分,根本不可能”)。家长可以帮孩子把 “宏大目标” 拆解成 “每天能做到的小事”,让他们在 “完成小任务” 中积累信心。

1. 帮孩子列 “具体可行的计划”,而非 “空洞的决心”

  • 不说:“你这星期要好好复习数学”;
  • 可以说:“咱们看看数学卷子,最近错得最多的是几何题,这星期每天花 20 分钟做 3 道几何基础题,先把思路练熟,怎么样?”
  • (用 “具体时间 + 具体任务” 替代 “模糊要求”,孩子知道 “该做什么”,就不会因 “不知道从哪下手” 而焦虑)

2. 关注 “进步的细节”,而非 “和别人的差距”

比如孩子这次模考比上次多对了 2 道英语阅读题,家长可以说:“你看,这两周你每天坚持练 1 篇阅读,果然有进步,这个方法是有用的!”(用 “具体进步” 强化 “努力有效果”,比说 “你怎么还没追上 XX” 更能增强动力)

四、用 “身体放松” 带动 “心理减压”:让大脑 “喘口气”

长期高压下,孩子的身体会处于 “紧绷状态”(比如肌肉僵硬、心跳快),反过来加重心理焦虑。家长可以陪孩子做一些 “低成本、易坚持” 的放松活动,通过调节身体状态缓解压力。

1. 每天留 10-20 分钟 “无目的放松时间”

  • 比如睡前和孩子一起 “深呼吸练习”:闭眼,用鼻子慢慢吸气 4 秒,屏住 2 秒,再用嘴慢慢呼气 6 秒,重复 5 次(简单的呼吸调节能快速降低心率,缓解紧张);
  • 饭后一起散步 10 分钟,聊聊无关学习的事(比如 “你觉得今天的云像什么”“如果周末去公园,你想玩什么”),让大脑从 “学习模式” 切换到 “放松模式”。

2. 保证 “基础生理需求”:睡眠、饮食、运动是减压的 “基石”

  • 别让孩子熬夜刷题: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情绪敏感、记忆力下降,反而影响效率。可以说:“今天就算这道题没弄完,也先睡够 7 小时,明天早上脑子清楚了,可能更快想明白。”
  • 餐桌上少提 “吃这个补脑”:过度强调 “营养” 会让孩子觉得 “吃饭也是为了考试”。正常准备清淡、爱吃的食物即可,吃饭时聊点轻松的话题(比如 “今天的排骨是你爱吃的做法”),让餐桌成为 “放松的小角落”。

五、用 “生活仪式感” 传递 “你不止是‘考生’”

长期被 “升学” 标签包围的孩子,容易觉得 “自己的价值只和成绩挂钩”。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细节,让孩子感受到 “无论成绩如何,你依然是被爱的‘孩子’”。

1. 保留 “非学习类” 的小习惯

比如孩子以前喜欢睡前听 10 分钟歌、周末看 1 集动画片,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别为了 “省时间” 取消。这些小习惯能让孩子觉得 “生活没变,只是多了一项任务”,减少 “被升学绑架” 的窒息感。

2. 偶尔 “脱离学习”,做一件 “无用但开心的事”

比如周末抽 1 小时陪孩子拼个积木、去小区喂猫、看一段搞笑视频(提前约定 “看完就回来学习”)。告诉孩子:“偶尔放松一下,不是浪费时间,是为了接下来更有精神。”

(让孩子知道 “即使在冲刺阶段,我依然可以有‘开心的权利’”,反而能减少对 “学习的抵触感”)

六、警惕 “过度减压” 的误区:这些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 别总说 “别紧张,考不好也没事”:孩子可能会觉得 “你是不是觉得我肯定考不好”,反而更焦虑;
  • 别突然 “过度关心”(比如平时不做饭的家长突然天天煲汤):这种 “反常” 会让孩子意识到 “全家都在为我紧张”,压力更大;
  • 别拿 “别人的孩子” 对比减压:“你看 XX 都不急,你也别慌”—— 孩子会觉得 “你在否定我的感受,我的压力是多余的”。

最后,升学压力的本质是 “孩子在经历一次重要的成长考验”,家长的角色不是 “替他扛”,而是 “陪他走”:告诉他 “这条路可能有点难,但你不是一个人,而且无论走到哪,我们都在”。当孩子感受到 “被接纳” 而非 “被期待” 时,内心的压力自然会慢慢卸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市如何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一... 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
关于领取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 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颍泉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已结束,请通过人员或代领人员持有效身份证明于20...
浙江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投档,2... 今天上午,浙江省2025年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志愿正式投档,各高校专业投档分数线随后揭晓。接下来,各招...
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 辽宁省辽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最低658分!录取线普遍下滑,... 2025年7月21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浙江省2025年高考普通类第一段投档分数线》,2025...
15名在职教师被查!最新通报 近日 吉林省四平市发布 在职教师违规补课 和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 查处情况的通报 ↓↓↓ 为贯彻落实好...
投出31.7万人,广东省202... 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19日消息,广东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正式投档,共投出考生317135人,其中:普通类...
谁说暑假生活就会“鸡飞狗跳” 孩子的小烦恼 新五年级学生小胡:最近,爸妈让刚考完中考的姐姐给我辅导功课,叮嘱我“听姐姐的话”,但我...
心学问青少年教育,孩子面临升学... 孩子面临升学(如小升初、中高考)时,压力往往来自 “对未知的恐惧”(担心适应不了新环境)、“对结果的...
暑期安全教育也可以生动有趣 近日,珠海市斗门区箐华学校在散学典礼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教育活动,为全校1000多名师生带来一...
教育部:高招录取不产生附加费用... 北京已启动2025年高招本科普通批次录取。教育部提示,高校招生录取季是诈骗分子伺机作案的高发期,凡是...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陈印霁:匠心... 陈印霁,海南省技师学院计算机应用系教师,计算机高级讲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获得者。 他投身职业教...
做学问就是不停地赶路 原标题:【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做学问就是不停地赶路几十年来,我做事做学问所信奉的理念是:万事皆能,唯不...
福州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共建... 原标题:福州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共建未来技术联合研究院记者7月18日从福州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新稀土矿物   本报武汉7月20日电 (记者吴君)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