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又到了家长们需要和孩子围绕“手机使用权”斗智斗勇的高峰期。不少家长苦恼,哪怕把手机藏起来、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定路由器流量监控,依然能被孩子找到办法,与同伴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也让他们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哪怕有时间,也不愿意趁着假期出去走走,享受现实中的触动。
在不少“80 后”“90 后”的记忆里,童年是鲜活而生动的:傍晚放学后的脉脉夕阳,同伴们间的嬉闹欢笑,蔓发的树、晚归的鸟,追逐时踏起的扬尘,指缝间抠不干净的泥土。而对于“Z世代”的孩子们来说,在补习班之外,童年则往往就存在于那块薄薄的屏幕之后,让“以玩耍为主的童年”逐渐被“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取代。
事实上,“手机式童年”并非简单的孩子“沉迷娱乐”,而是从身体到情感、从认知到价值观的缓慢的“成长水土流失”,逐渐改变孩子与自我、他人及世界的联结方式。一方面,“手机式童年”会削弱孩子的情感感知与表达能力,让他们慢慢失去触碰真实情感的勇气与能力。另一方面,会使他们的认知发展陷入浅层化与片面化的困境,失去对多元事物的好奇心与深入探索的耐久力,甚至改写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
“手机式童年”的出现,是家庭、社会环境与教育体系等多股力量交织碰撞的产物。不少家长把智能手机当作“育儿神器”,用动画片让孩子安静吃饭,用电子游戏换取不要吵闹…… “物理在场、情感缺席”。短视频的快感即时反馈、精准勾连兴趣的算法推送,这些网络空间的“糖衣炮弹”对孩子也有着过于强大的诱惑。而应试教育下的学习被视为任务而非探索,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内在动力。相比之下,游戏中简单的“升级打怪”提供了更简单的成长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手机式童年”的形成。
需要正视的是,对今天的孩子而言,手机早已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的 “社交刚需”。组织班级活动依赖群聊通知,同伴间的话题往往围绕某款游戏展开,表情包互动成为日常玩笑的载体……这种情况下,强行剥夺手机使用权,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更可能触犯青春期孩子担心被边缘化的敏感心理,带来更激烈的对抗。
因此,要让孩子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关键不在于“封堵虚拟社交”,而在于在现实中构建更具吸引力的社交场景,如体育运动、研学活动等。这些真实场景中的欢笑、争执、互助与分享,带有虚拟社交难以替代的现实气息,让孩子明白,离开屏幕,依然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收获更立体的情感联结。
此外,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孩子,还需要建立更严格的管理体系与规则意识,用成长引导替代被动防御。一是家庭教育层面,要从“科技依赖”转向“教育自觉”。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使用时间,同时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手机使用规则,明确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用途,从“网络狱警”变身“成长教练”。另一方面,要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通过和孩子共同参与户外运动、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更积极而不带侵入性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远离沉迷手机的环境。
二是学校教育层面,需从“禁止管理”转向“成长引导”,让现实世界成为孩子的“兴趣磁场”。学校可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筛选、利用网络资源。
三是社会教育层面,要构建“保护与引导并重”的支持系统,切断“被动沉迷”链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良网络内容的监管与打击力度。同时,督促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开发更多适合未成年人的优质内容。对社区和城市而言,要重视“适小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构建15分钟儿童友好出行圈,为孩子提供“可抵达的现实乐园”,引导他们走出虚拟世界,回归真实生活。(作者分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上一篇:暑假安排不妨合理“留白”(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