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费比房贷还高!”这句家长们的调侃将成为历史。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会议指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这意味着,免费学前教育自今年全国两会提出,已上升为实操正式落地。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党中央充分考虑新时代满足民生需求和支撑国家战略作出的科学决策。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施行。该法进一步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原则,明确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为实现学前教育逐步免费提供了法律支撑。作为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民生温度的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教育优先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人力资本动力。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既是积极回应民生关切、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教育公平理念深化、实践路径升级,对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此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打出“样子”。浙江宣布从2025年秋季起,省内所有公办园全面免费,民办园按每生每年1.2万元标准补贴。在特殊群体兜底方面,湖北、河南建立早期干预专项基金,已试点“残疾儿童全免费+送教上门”。
此项政策深层意义在于教育体系的重构。过去,部分民办幼儿园过度逐利、师资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屡受诟病。免费政策的实施,将通过政府经费保障、标准制定和师资培训等手段,优化行业生态。比如,建立中央与地方分档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既能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又能引导地方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打破“低薪低质”恶性循环,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幼教领域。“普惠—优质—免费”的教育逻辑,有望让学前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利于缓解生育焦虑。近年来,生育率走低与“育儿焦虑”相互交织,成为社会发展一大痛点。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每年数千元的学费成为难以承受的经济之重。当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时,肯定会影响生育意愿。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逐步落地,减少学前教育支出,自然有效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有利于缓解“不敢生”的畏惧心理。在政策托举之下,有助于提振社会生育意愿,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孩子上免费幼儿园不仅是省下了钱,更是关涉一代人的未来。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助于消除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差异,使适龄儿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农村地区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儿童,有条件平等获得发展机会,让孩子们得到人生起步阶段的教育供给,为未来学业成长和人生发展打牢基础。
学前教育从普惠跨越到免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起跑,就推进教育公平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