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变化,才能赢得主动,这是创新的逻辑,也是打开发展之门的钥匙。
近日,天津大学的刘洪教授拿到了下学期的新课表。3年前,由他主讲、原属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被划入未来技术学院。结合新型储能专业需求,学校打破院系“围墙”,组建跨学科团队。与刘洪一起“跨界”工作的,还有材料、机械等其他十几个专业的老师。依据新的考核机制,他们将围绕企业需求,带领学生设计相关产品。
拆“墙”也是搭“桥”。如今,面对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单打独斗”式创新已显乏力。打破学科间无形的“墙”,促进不同领域知识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正在成为新趋势。以新型储能技术攻关为例,就离不开电气、材料、机械等多领域知识的支撑。从实践来看,学科的交界处,恰是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突破的地方。
拆“墙”搭“桥”,也是在建生态。在整个创新体系中,“教”如土壤,是产业创新的源头供给,为营造创新生态注入活水;“产”如树苗,既扎根土壤生长,又会根据环境变化,向土壤释放新的需求信号。两者紧密互动,推动知识、技术、资本、人才更加顺畅地流动,方能让创新生态生机勃勃。教育是创新的源头,需要在基础领域“深挖井”,也需打开视野,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当“教”不再只盯着书本里的道理,而是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产”与“教”就能实现更加密切的同频共振,为创新发展赋能助力。
机制“活”,源头创新的水才能“活”。以往教师、科研人员的主战场在课堂、在实验室,怎样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对接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创新?改革是关键。天津大学启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改革,让“跨界”老师尝到围绕产业做学问的甜头;天开高教科创园用实打实的支持,帮不少高校教师完成从“育人者”到“创业者”角色的转变……以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部署改革,打破体制机制藩篱,必将推动各领域书写更加精彩的创新故事。
当有碍深度融合的“墙”越来越少、促进握手的“桥”越来越多,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定将蓬勃发展。
(摘编自《天津日报》,原题为《突破,从敢“拆”开始》)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9日 05 版)
金之平
上一篇:改革教师教育,支撑高中多样化发展
下一篇:全面免费学前教育时代何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