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清华大学迎来“五字班”本科新同学。他们怀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念踏入清华园,为百年学府注入崭新生机,在这方科学殿堂开启人生新篇。
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力促教育公平,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2025年清华大学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通过高考统招、强基计划、自强计划、国家专项计划等十余种招生类型,共录取约4000名新生。其中内地学生约3700人,覆盖全国31个省份1100多所生源中学;港澳台学生约90人;此外,清华大学持续推进开放式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录取国际学生300余人,涵盖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阿联酋、沙特阿拉伯、意大利、白俄罗斯、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成为学校国际生的主体。今年清华大学共录取3对双胞胎,来自北京的王姝瑶、王姝婷姐妹,被录取至致理书院和临床医学类(卓越医师科学家);来自辽宁的郭长翰、郭长霖兄弟被录取至未央书院和探微书院,来自湖南的王辅佐、王辅佑兄弟被录取至探微书院和计算机类。
高中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旭华班”学生丘棕榆被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录取。“旭华班”是征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首肯并以其名字命名的班级。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贡献了毕生智慧。丘棕榆希望继续践行“旭华班”的班风“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像黄旭华院士一样为祖国建设、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来自四川省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的苟曾妮是国家一级跳远运动员,本想申请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但在全国统测前20天,意外伤病导致无法参加体育统测,但最终她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在普通批次被法学类录取。在她看来,“韧带会断裂,但意志不会;从赛场到学堂,变的只是赛道,不变的是永远向前的决心”。
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2011年以来,清华大学主动作为,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将宝贵、优质的教育资源精准投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有志于追求卓越、报效国家、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的农村学生。2025年,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取消校考环节,改为按分省计划及考生高考分数录取,共吸引6500余名学生报考,达到去年的1.8倍,最终录取270余人,覆盖全国近200个县域中学,涵盖计算机类、新雅书院、临床医学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为先书院、笃实书院等所有招生大类和书院。国家专项计划今年共录取280余人。通过两个专项计划进入我校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总人数创历史新高。肖晓刚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镇沙坪村的农村家庭,长辈的身体原因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他高中期间通过网络公开课和二手教材自学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门学科的竞赛内容,三个学科都获得了省赛二等奖、三等奖的荣誉。肖晓刚全面发展、热心公益,积极帮助家乡的留守儿童,他始终相信:苦难是奋斗者的垫脚石,自强是平凡者的通行证,最终被电子信息类录取。
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探索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是强基计划的初心和使命。清华大学始终围绕“为国选材、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的人才选拔培养定位,精心设计,深度改革,全面推动,以书院制培养、理-工双学士学位、科教协同以及本研衔接贯通等创新型培养模式落实强基计划。今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报考人数超过1.7万人,同比上涨7%。通过基础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及身体素质测试等多个环节,选拔出900名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子。他们将进入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等五个强基计划书院学习,从清华园启程,瞄准星辰大海,向科学高峰进发,投身基础学科和国家关键领域。
为了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识别和培养,清华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吸引和选拔。2025年度,诸多学科竞赛优秀的学生选择清华。来自浙江杭州学军中学的董镇宇三次冲击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2025年终于圆梦并在第6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竞赛中获得金牌。来自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的王辅佐、王辅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同班,兄弟俩有着5厘米的身高差和一“活”一“稳”的性格。他们坚信“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将彼此作为最好的“参照物”,哥哥王辅佐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弟弟王辅佑通过物理竞赛国家集训队保送。
清华大学还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选鉴通道,通过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2025年,共通过三个项目录取约190名学生,期待他们在清华园成长为数学、物理及相关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近年来清华大学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发展。20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四个新书院:无穹书院、紫荆书院、自强书院和水木书院。这是清华大学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传统工程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开拓立德树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四个新书院的成立,进一步拓展了清华书院覆盖的学科领域、完善了书院的育人体系。无穹书院以“智能素养、数理奠基、问题导向、协同演进”为理念,打破学科壁垒,让AI与科学、工程、人文、医学等领域碰撞出变革的火花,与学校相关院系和产业紧密合作,以最AI的方式培养最具创新能力的AI领军人才。来自江苏省南通中学的陈书敏曾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评为“江苏好少年”、江苏省“最美中学生”,从小梦想进入清华的她选择了新成立的无穹书院,希望通过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学科融合优势,助力自己投身人工智能场景创新。来自重庆一中的吴亚男也选择了无穹书院,希望探索智能的无限可能,投身算法构建和自动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为建设科技强国作贡献。紫荆书院是清华大学首个全英文本科生书院,以国际化、创意工程思维和小班场景化为教学特色,同时面向国内外招收本科生,学生可在融合设计科学、建造工程、制造工程、信息科学技术的课程体系中自主选择培养路径,形成个性化知识体系。来自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的黄语佳英语能力突出,热心公益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亚运巡防、医院导医志愿服务及公益捐款,践行青年责任,即将成为紫荆书院的首届学生。自强书院聚焦智慧能源、融合智能电网等六大新兴方向与电气工程等经典专业,进一步拓宽学生发展路径。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的于欣彤初中时就开始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学习的深入,她越来越意识到在全球极端气候加剧、能源危机涌现的时代背景下,能源电力对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越来越重要,于是在填报志愿时郑重选择了自强书院。她说:“老师教育我们学习就是要成为‘有赤诚之心的担当者’,要让自己的学习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自强书院将人工智能与能源结合的新发展模式,正是回答能源问题这一‘时代必答题’。”水木书院以“AI驱动的工程+管理”为特色,突出“志趣牵引-自主选题-一人一策”,以面向未来的前沿主题为导向定制学生的专业课培养方案,依托重大工程实践和高水平实验室研究,引导学生做前所未有之事。来自广东省的邓隆翔即将进入水木书院学习,高考放榜那日他心中已笃定将紧随国家战略所向,锚定未来工程这片充满未知与可能的疆域。四个新书院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考生报考踊跃,共录取600余位希望融合传统工程学科与交叉学科的优秀学生。目前清华大学已拥有15个承担本科生培养的书院,据统计,2025级本科生已经约56%进入书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