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系统性地培育能应对未来挑战、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因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承载这一时代重任。在此背景下,“智慧创新教育” 这一由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践行总课题组李建革博士首次提出的教育新范式,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概念拼凑,而是根植于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深刻契合教育强国战略重点任务的一场深刻教育创新,旨在引领教育回归“培养人”的本质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天职。
一、 思想之源与时代之应:智慧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智慧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来自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晚年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思想。钱老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打通学科壁垒,实现文理工农的交叉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培育出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情怀,能够跨界创新的“帅才”。李建革博士及其团队深度研究并践行这一思想,精准把握中国教育现状与未来社会需求,创造性提炼出“智慧创新教育”新范式。它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时代回应,其核心在于通过“智慧”(现代科技)与“创新”(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能够激发个体创造潜能、培育系统思维与卓越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生态。
二、 实践之基与模式之新:“三师四教”与“学森智慧小屋”的赋能体系“智慧创新教育”绝非空中楼阁,它已具象化为一套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其核心载体是“学森智慧小屋”学校共建计划及其所依托的“三师四教”高效能教学模式。
“三师”协同,重构教学主体角色:“三师”体系打破了传统“一位教师面对全班”的单一模式,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引导与支持系统。AI智能导师,承担个性化知识传授、精准测评与反馈、海量资源推送等任务,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因材施教;成长导师(教师角色升华),由传统教师转型而来,更侧重于启迪思维、塑造品格、关怀心理、规划人生,是学生创新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同伴导师,强调学生间的互助学习与协作探究,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费曼学习法),培养团队领导与协作能力。
“四教”融合,创新教学组织形态:“四教”方法是实现个性化与高效学习的关键路径。AI智能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自适应学习路径和沉浸式学习体验,确保知识的高效获取;道尔顿制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通过签订“学习契约”,让学生在规定的框架内自由规划学习时间和内容,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分组制教学,采用异质分组,围绕项目或问题开展协作探究,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团队合作能力;费曼式教学,鼓励学生以“教”促“学”,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清晰阐释出来,从而暴露理解盲点,深化巩固,真正内化为自身能力。
“学森智慧小屋”作为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学习空间,是践行这一模式的“创新孵化器”。它集成了智能技术、开放资源、跨学科项目实践环境,成为“三师四教”落地生根的土壤,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支持与挑战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协同创造。
三、 使命之合与未来之引:契合强国战略与重塑教育形态
“智慧创新教育”新模式与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重点任务高度契合。它直接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铸魂工程”为人才培养注入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之魂。
更重要的是,这一范式具有引领未来的巨大潜力。它从根本上挑战并改变着“应试教育”的形态:
其一,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培育”: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论,更关注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二, 从“统一规整”转向“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兴趣,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成长路径。
其三, 从“学科割裂”转向“跨界融合”:强调在真实、复杂的项目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模拟未来创新工作的真实场景。
其四, 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教师成为设计者、引导者和伙伴,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简单相加,并不能产生化学反应。“智慧创新教育”是李建革博士在钱学森大成智慧思想指引下,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的教育重构与创新升华。它预示着新时代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以科技为翼,以育人为本,通过“三师四教”等创新实践,真正营造出能够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它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哲学变革,旨在让教育回归其最本质的使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培养出能够定义未来、引领未来的杰出创新者,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李建革,教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践行终身学习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核心成员,《“三师四教”高效能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三师四教”导学法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