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正成为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一股强劲新势力。
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2014年和2022年上海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又先后启动招生,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12个年头进入了爆发期,2024年有2所获批,2025年又创造了3所获批新纪录。
数量从1所到8所,分布从南方扩展到了北方,从1座城市到7座城市,特别是最近两年增加了5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呈现出明显加速扩容之势。公开报道显示,目前至少有2所校园建设已接近尾声,2所即将开工。此外,还有多省也有意实现“零突破”。
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翻腾名校江湖
作为高等院校大家庭中的一员,新型研究型大学,不仅年龄小,而且数量也很少——全国目前只有8所,更找不出一所拥有百年校史的。
如果按照首次招生时间排序,“老大哥”是头顶“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光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除去2011年首届教改实验班绕开了高考而从全国“自主”选拔录取了45名学生之外,自2012年起开始实施“631”(高考成绩占60%、复试成绩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招生录取模式。老二是2014年9月开门办学的上海科技大学,老三是2018年获批2022年才开展首届本科招生的西湖大学,这也是第一所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初来乍到的三所新大学,不仅是“黑马”,更是“鲶鱼”。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鲶鱼”还可以更多一些。从2024年,深圳理工大学和位于青岛的康复大学获批并开始招生,今年获批数量达到了3所,一所是位于东莞的公办大湾区大学,另有两所民办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
2025年高考季,新型研究型大学阵容空前强大,关键是,院士扎堆的强大师资力量、本博贯通的先进培养模式,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显示出了百年名校般的气势和底蕴。不仅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在一些省份的分数线依然比肩名校,南方科技大学甚至“本科批次投档线位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一”,而且,首度亮相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也是“开门红”,力压多所老牌“985”高校而频频“抢占”热搜。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以至于有媒体如此评价道: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开始翻腾高等教育名校的“江湖”。
探索确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中国标准、中国范式
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么香,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学?
高等教育是分层次、有差别的。普通本科院校总体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两大类。前者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后者则更多聚焦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两种不同分工、不同定位的高校,构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一起助力大国崛起。但是,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拥有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这些大学直接影响和推动着本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乃至军事等各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所以,作为强国标配,我们也要有。就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所言“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从“985工程”到“211工程”再到现在的“双一流”,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孜孜以求。在此背景下,完全不同于应用型大学、但又有别于传统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新式大学应运而生,大名叫:新型研究型大学。
新型研究型大学,不走“大而全”的老路,不追求万人规模和学科全覆盖,往往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前沿科技领域与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以求在短时间积累起丰富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可概括为:“高起点、小而精、特色强、国际化”。就以“高起点”来说,许多普通本科院校都有过为“申硕”“申博”辛苦数载苦苦以求的经历。但由顶尖科学家担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往往一起步即博士研究生教育。比如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在前期就与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从2010年算起,南方科技大学仅用8年时间便获得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此外,现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中有7位校长是院士,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虽不是院士,但担任过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在如此高配置之下,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新型研究型大学面向全球汇聚了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
正是在高起点、高投入之下,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已双双入选了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不能不说,新型研究型大学确实有两把刷子,真有点出道即巅峰的势头。恰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八小龙”,进一步扩容也就不足为怪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位于山东济南的致力于培养空天信息领域高端人才的空天信息大学校园建设正接近尾声,瞄准国际海洋前沿领域的深圳海洋大学预计一期项目也将于2026年12月建成。目前,这两所院校均已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如果顺利,“八小龙”格局明年就会翻篇。
杭州市2024年底提出筹办“钱塘大学”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很快宣布捐赠400亿元,今年5月“钱塘大学”选址获批,杭州第二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中部经济大省河南强势入局,新型研究型大学不再是东部地区的“独角戏”,今年5月一个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筹)项目”已获准选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随着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渐入高潮,一些省份也有意实现“零突破”。比如,巧合的是,就在8月28日同一天,“加快创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呼吁出现在江苏省政协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召开的助推改革专题协商会上,而“推动新设1—2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更是明确写进了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实施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深圳调研时指出“大力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扩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探索确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中国标准、中国范式”。刚刚站稳脚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又肩负起了探索新任务、新使命。
数量不会太多
但每个都出类拔萃
现有的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从办学性质来看,5所公办、3所民办。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2所,上海、杭州、青岛、福州、宁波、东莞各1所。而站在这些院校背后的各自“金主”,不是财大气粗的经济大市,就是“卖水大王”“玻璃大王”“芯片首富”等实力派企业家。
学术集刊《高等教育评论》一篇文章就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组织。新型研究型大学分布于改革开放前沿深圳、世界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民营经济强省浙江(杭州)、计划单列强市宁波,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地方经济发达,大学能够获得持续、庞大的经费投入。譬如,深圳市政府每年给予南方科技大学近40亿元资金支持。而按照未来成熟期的规模(即300位教授、副教授在校)测算,西湖大学每年支出10亿~12亿元,西湖教育基金会需要设立一个200亿~250亿元的永续基金池。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在筹建阶段就获得460亿元资金,其中160亿元由宁波市政府出资,其余300亿元则来自虞仁荣教育基金会。
高投入背后,当然是高产出的殷殷期待。毕竟,新型研究型大学聚焦于科技前沿领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能否取得多少高价值的科研成果,更是衡量其办学成效的核心标尺。高价值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不但可以增强学校自身造血能力,还将大大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要不然,深圳何苦拼命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当然,新型研究型大学,并不代表传统研究型大学已经老了、过时了,更不是要取而代之,相反,短时间还是难以撼动建校时间长、基础雄厚的传统顶尖院校。更何况,新型研究型大学因为硬件、师资等方面的巨大投入,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承受不起。一位观察人士认为,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顶端,这决定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难以拥有数量优势,而是以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高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力量优势,数量不会太多但每个都出类拔萃而成为高教领域里不可忽视的强大存在。
所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一支成长壮大的新力量,新型研究型大学更多体现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内涵式发展趋势,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讲,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以旧换新的“新”,而是新老结合的“新”、以新促老的“新”、新老互促的“新”。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君 杨鹏
下一篇:教育始于记住学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