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体育学院网站近日发布《改革攻坚育英才提质进位谱新篇——我校2025年本科生源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一文,文中提到学校以刀刃向内之姿破旧立新,机构改革总量“瘦身”……缩减管理职数。据此前该校召开的机构调整和岗位设置工作会议,本次机构改革和岗位调整,教学单位由10个二级学院整合调整为8个,教辅及直属单位减少1个。岗位设置按照“减少党政管理机构的编制数”的原则,较大幅度减少处科级总岗设置,增加科员总岗设置。岗位编制优先向二级教学、科研单位、高质量产出单位倾斜。
多校明确,编制精简!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迎来了内设机构精简、编制精简的浪潮。
2025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推进机构改革,据学校介绍,本次改革旨在推进校内二级机构编制数核定工作,初步按照10%比例核减管理岗编制数,将管理岗规模控制在全校岗位总量的20%以内。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曾召开2023年定编定岗专题工作会议,校长在会议上对本次定编定岗编制、职数精简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他指出,精简编制是发展趋势,要建立“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人岗互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人事人才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实施新一轮“定岗定编定员”,全面清理和核定各单位各类人员编制和岗位,压缩机关编制、精简后勤编制、优化编制配置,充实教学科研及其辅助队伍。
哈尔滨理工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到该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据了解,学校编制总量管理,按照“精减、优化、统筹、效能”的原则,重新核定各单位岗位数,优化教职工编制资源配置,坚持岗位管理,调整和控制各类人员比例,合理控制职数,优先保证教师编制,严格控制干部职数和非教师编制总量。
《广西大学机构编制管理办法(暂行)》中提到要坚持把保障和服务教学科研需要作为内设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管理的工作重点,突出师资队伍的主体地位,优先保障教师岗位,合理配置党政管理岗位,按需配备教学辅助岗位,稳步缩减工勤技能岗位,不断规范和创新学校的机构编制管理。
沈阳音乐学院盘点该校2024年十大事件中提到,学校全面整改机构设置、干部职数超配问题,精简处、科级领导职数69个,撤销150个教学和直属机构下设系(教研室)科级建制。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曾表示,该校顺利完成内设职能机构“三定一聘”工作,根据“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精简高效”原则,对内设机构和岗位资源进行全面规划。该校表示,机构改革后,较“三定”前21个部门实有人员数量减少了18个(缩减编制人员数量8%)。
支持精简内设机构、编制改革
高校精简内设机构、缩减编制,对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内涵式发展、降低行政成本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校的编制改革,教育部多次发布相关文件。早在199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到,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学校管理机构。此后教育部也在相关文件中提到按照“总量控制、微观放权、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高校机构编制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可自主设置、变更和取消单位的内设机构等。
回看高校,多年以来,不少高校都进行了机构改革。而机构改革或多或少会涉及机构、岗位、人员、编制等某些方面的变动。作为高校管理体系变革的核心环节,机构调整,需要注意什么?
机构调整,需要注意什么
机构调整不可简单地进行机构合并,只改革机构不改革相关资源配置等也只是表面功夫。高校应该通过此项工作对职能部门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达到提高效能、协调运转等目的。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志敏曾指出,高校内设机构改革,不仅仅是行政机构的改革,“我国高校未来机构改革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通过在校内实施全面且深入的机构改革,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罗志敏教授直言,高校机构改革的“全面”,就是机构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细枝末节式改革,而是要进行整体性的改革,要从上至下、从体制到机制、从制度到流程进行全面改造。
“深入”是指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一定是要刀刃向内,要进行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构的精简和合并。目前我们高校的改革主要还是围绕数量和权力这两个模式在运行。所谓“数量”就是增加或减少部门数量,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减少了部门数量,但实际上大部门里面内部的小部门并没有减少。小部门之间依然是有壁垒的,各干各的,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也没有达到职能整合的改革目标。所谓“权力”主要是权力的下放。但是高校在下放权力的过程中确实把二级学院的权力给提上来了,增强了它们的积极性,但问题是每个学院都站在维护自我组织利益的基础上,“小山头”很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大山头”。而且这样改革也很容易步入两个“怪圈”:一是高校的机构系统会出现“机构膨胀、缩减、再膨胀、再缩减、再再膨胀”的怪圈;二是就某一个机构来讲,会出现“合并、拆分、再合并、再拆分、再再合并”的怪圈。
高校内设机构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激发其创新和活力,实现高速运转,但相关事项涉及利益相关者,需要慎之又慎。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麦可思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