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顺专栏】讲了多遍的原题考试学生仍出错:6大核心原因与相应落地对策
原创作者|王红顺(河南郑州晨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这道题我在课堂上已讲过多遍,考试时仍然有学生出错,你说俺的学生笨不笨,这类学生让华罗庚来讲,也教不会!"
这句夹杂着无奈、沮丧甚至一丝愤懑的抱怨,恐怕是许多教师办公室里的“高频台词”。它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教师的责任与学生的表现悄然隔开,最终指向一个简单却无解的结论:学生“笨”。将学生错题简单归因于“笨”,往往会掩盖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一道题反复讲仍出错,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反馈巩固等多环节出现偏差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指责学生转向审视自身时,一个更深刻、更具建设性的问题浮出水面:当“讲过”不等于“学会”,我们究竟该归咎于谁?又该如何破局?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面映照我们教学理念、方法与行为的镜子。我们教师应从“归罪学生”的惯性思维,转向“归因教学”的专业自觉。只有这样找准根源,才能让“讲过的题不再错”从期待变为现实。
一、归因之误:从“责任推卸”到“责任共担”
别让“归因偏差”挡住解决问题的路,问题的根源,往往始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当教师脱口而出“学生笨”时,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自我保护,将教学的失败归因于学生这一不可控因素。但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责任也应当是双向的。若只强调“我讲过了”,忽视学生的接受度与理解度,只会陷入“越讲越错、越错越怨”的恶性循环。
不妨换位思考:“这道题我讲了多遍,学生还是没学会,是不是我的‘教’出了问题?” 这种视角的转换,并非自我否定,而是专业成长的起点。它意味着我们承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当多数学生未能掌握时,我们需要反思的,不应是学生的资质,而应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讲授方式与互动策略。从“我只管讲,会不会是你学生的事”到“我们如何一起学会”,这是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心态的关键一跃。
二、讲授之困:从“无效重复”到“精准赋能”
不少教师认为“讲得次数多,学生就记得牢”。很多时候,“讲多遍”不等于“讲透了”。无效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更会固化学生的错误认知,甚至让他们产生“反正我也听不懂”的习得性无助。我们的讲授方式,可能正陷入以下三大误区:
1.“快”的陷阱:以速度代替深度。 为了赶进度,我们常常越讲越快,以为重复能加深印象。有的教师快速讲多遍,并且一遍比一遍语速快。慢慢讲时学困生尚且听不懂,快讲他们更听不懂。加上已会学生的回答干扰,学困生失去思考空间,想听也听不好。殊不知,对于学困生而言,慢速讲解尚且难以理解,快速“轰炸”只会让他们彻底“掉线”。“步步清”的慢讲,远胜过“囫囵吞枣”的快讲。每一步都确保学生跟上,每一个关键点都给予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讲透”。
2.“方法”的局限:以单一方法应对多元学生。 学生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动觉型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如果我们始终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思维路径去讲解,无异于“一把钥匙开万把锁”,不适合这种方法的学生自然学不会。“快速讲多遍,不如慢慢讲一遍;用一种方法讲多遍,不如用多种方法讲一遍。”尝试用画图、列表、实物演示、小组讨论等不同方式切入,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理解的入口。
三、学习之惑:从“表面懂了”到“深度理解”
学生“似懂非懂”比“完全不懂”更隐蔽。学生点头、应答,甚至能复述步骤,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了。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是重复出错的温床。
假性理解:题目反复错,往往是“假理解”的信号。学生可能只是记住了解题的“套路”,而非理解了背后的“原理”。当题目稍作变化,或情境稍有不同,他们便无所适从。
认知错位:这次错了,下次还错。若两次错因相同,说明学生从始至终没听懂,之前的“会”只是模仿教师的解题步骤,并非真正理解逻辑。若两次错因不同,说明学生没能构建知识体系,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应对不同情境下的应用。简单说:若错因相同,说明他从未真正听懂;若错因不同,则表明他未能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没有实现深度的自我建构。
如何甄别真懂与假懂?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费曼学习法”的变体:让出错的学生向同伴或老师完整地讲解一遍这道题,包括错因分析和正确思路。如果他能讲得清晰、透彻,说明他真的懂了;如果支支吾吾、逻辑混乱,那他依然停留在“知道”的浅层,需要我们再次介入,帮助他打通理解的“最后一公里”。
四、纠错之弊:从“形式订正”到“根上纠错”
“简单订正”≠“真正改会”。订正错题,是学习闭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许多时候,很多学生的纠错流于形式:
“抄”答案式订正:学生只是简单地把正确答案抄在旁边,大脑并未参与思考。
“小题大做”缺失:选择题、填空题的错误,没有当成解答题一样,详细写出解题步骤和思维过程。
错因分析肤浅:对 “哪里错了”一知半解,将错误简单归为“粗心”,而未深挖是概念不清、审题失误还是计算能力不足。比如把“没理解题意”说成“粗心”,掩盖了阅读能力的不足。
纠错不到位表现可概括为:缺少规范订正(如小题没当成大题订);对 "错点"一知半解;对错因描述有误等。
有效的纠错,必须是“根上纠错”。这要求我们:
1.规范订正流程:变“分心抄答案”为“专注理解”。教师讲试卷错题时,要求学生只听不写,专注跟上教师的思路,重点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避免错”。讲完后,让学生不看黑板、不看答案,独立完成订正,杜绝“抄答案”。这样强迫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思维,真正消化解题逻辑,而不是机械模仿。
2.深挖错因:引导学生对照“学生总在同一个地方犯错的九条主因”:习惯问题——粗心,行为习惯不好,题目未看完就下手;细心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抄题都会出错;程序问题——做题步骤不规范,跳步骤造成错误;理解问题——知识停留在一知半解,未真正掌握;思维问题——思维陷入错误信息链,形成错误条件反射;知识问题——知识漏洞没补上,基本概念存在欠缺;熟练问题——动手太少,熟练程度不够;刺激问题——知识记混,不同规律或语言信息串门;方法问题——错题集方向错了,强化了负面印象。进而精准定位自己的问题。
3.二次甚至多次批改:有些学生在试卷上订正时仍然出错,对这些订正出错的重点错题,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二次订正,教师要进行二次批改,形成“发现——纠正——巩固”的闭环。
五、巩固之缺:从“一次对”到“次次对”
“做过一遍”≠“次次做对”。“练习—出错—纠错—熟练”是必经过程,少了任何一步,都无法形成稳定的解题能力。从“懂”到“会”,从“会”到“对”,从“对一次”到“次次对”,中间隔着一条名为“练习”的河。许多学生之所以重复犯错,是因为巩固环节出了问题。
知识漏洞未补:错题暴露出的知识点薄弱环节,没有及时进行 “查漏补缺”。只订正题目,不回顾题目涉及的核心概念,比如错了“三角形面积题”,却没重学“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同类训练不足:仅订正了原题,没有进行同类题、变式题的巩固训练,导致知识迁移能力差 ,遇到“换数据”“换场景”的题目就会慌。
错题本沦为“收藏馆”:错题整理就搁置,但很少回顾、消化,之前纠正的错误又会“反复出现” ,错题本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学而时习之”的古训,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巩固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策略的强化。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周期性回顾能对抗遗忘曲线,主题式归纳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需要一个“练习—出错—纠错—熟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六、认知之障: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
最后,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最让我们头疼的“学困生”。他们的问题,往往已超出认知层面,深入到元认知和自我系统。
自我设限:“自我否定”比“知识不会”更难破。学困生元认知:学困生反复错题,往往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愿学”“不敢学”。“我脑子笨,学不会”的信念,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战而败。这类学生若不先调整“自我认知”,只补知识,只会越补越抵触,陷入“越错越怕,越怕越错”的怪圈。
思维“关机”:一读题,遇到稍复杂的信息,便立刻放弃思考,大脑进入 “待机”状态。
对于这类学生,任何单纯的知识灌输都收效甚微。我们必须先修复他们的“学习操作系统”——即改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元认知策略。通过鼓励、肯定微小的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我能行”的成长型思维;通过教授具体的阅读、思考、检查方法,让他们拥有应对困难的“工具箱”。只有当学生从内心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并掌握了如何学习的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入门”。
每一次学生的错误,都是教师成长的契机。多问“我该怎么做”,少怨“学生为什么不会”。讲过的题还错,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优化教学的起点。少一点对学生的否定,多一点对教学的反思;少一点“重复讲解”,多一点“精准突破”,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跳出“反复错”的怪圈,实现高效学习。
“讲过还错”的现象,不再是让我们沮丧的“终点”,而应是引领我们深度反思的“起点”。它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一场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精心的引导、耐心的陪伴和智慧的点燃。
北京十一学校朱则光老师的下面的四个自问,值得每一位教师牢记,并将其内化为我们日常的教学反思习惯:
1.复盘我的“教”:我上次怎么讲的?效果如何?我凭什么这样判断?
2. 审视学生的“学”:我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 “懂”到“会”再到“对”的跨越?
3.追踪错误的“变”:哪些学生重复犯错?错因是否相同?哪些学生由对变错?为什么?
4.评估纠错的“效”:我的改错要求,是否足以让学生真正纠正自己的理解?
当我们开始这样系统地思考和实践时,我们会发现,那个曾经让我们“头疼”的问题,正悄然变成我们专业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确保学生不再犯错,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会思考的人。这,或许就是“讲过还错”背后,最深刻的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王红顺,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首届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出任多个区域、民办学校发展顾问,现任郑州晨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学术研究领域:学校管理、课堂改革、学校文化。著有《学校管理的N个创意》、《学校管理创意策划60例》、合著有《给民办学校的N个建议》,先后受邀在北京、广东、江苏、海南等十八个省市讲学上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