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本升专”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尝试,相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立足区域产业特点与自身办学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通过“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产教融合模式,将课堂理论、实操训练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快速适配岗位,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9月开学季,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多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迎来了一批“特殊”新生——他们手握本科学历,却选择“反向深造”学技术,这一现象也被网友称为“本升专”。采访中,记者发现,本科生“回炉”学技术,并非学历降级,而是瞄准“技能刚需”的理性就业选择。这群选择“本升专”的年轻人正向着成为高端制造业稀缺的“紫领”人才发起冲击。(10月13日 《工人日报》)
曾几何时,“专升本”是社会公认的学历升级通道,被视作年轻人追求进步的表现。如今,“本升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认知,成为当代青年立足现实、主动求变的新路径,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技能越强,就业路越宽的时代逻辑。
“本升专”的核心驱动力,是“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在传统观念里,学历是职场的“入场券”,但随着经济结构升级与就业市场变化,企业的人才评价标准早已迭代,单一的学历优势不再足以支撑竞争力,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市场真正的“香饽饽”。尤其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近年来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且对人才的知识储备、实操能力、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职业教育的核心优势,正在于聚焦“精湛技艺锤炼”与“实际问题解决”,以培养能优化工艺、打造精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对普通本科生而言,选择“回炉”读专科,本质是瞄准市场“技能缺口”的精准发力,既依托已有的本科理论基础,又补充职业教育的实操能力,最终实现就业竞争力的“双向提升”,为自己争取更稳定的“就业确定性”。
“本升专”更推动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融通”。“职普融通”并非新概念,它是我国教育改革长期以来的明确方向,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资源互通,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成长路径。然而在过去,“职普融通”多停留在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单向靠拢的阶段,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流动相对少见。近年来,越来越多普通本科生出于就业规划、兴趣偏好或职业转型需求,主动走进职业院校深造;与此同时,不少职业院校也顺应趋势,针对本科毕业生开设适配专业,逐步形成常态化招生模式。这种“双向流动”让“职普融通”从理念走向实践,让教育不再是“单行道”,而是为年轻人搭建了“多赛道成才”的桥梁,让成才路径更通畅、发展潜力更充足。
更重要的是,“本升专”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效思路。近年来,一方面,不少行业因技术升级、产业转型需要“扩招扩岗”,存在大量技能型岗位空缺;另一方面,青年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有人无岗”与“有岗无人”的错位问题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本质,是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而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精准教育培训,让劳动者的能力与现代产业需求同频。“本升专”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尝试,相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立足区域产业特点与自身办学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通过“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产教融合模式,将课堂理论、实操训练与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快速适配岗位,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以技能为钥,方能开启就业与创业的广阔未来。当前,“本升专”仍更多停留在普通本科生个体选择、职业院校试点探索的阶段,要让这一模式发挥更大价值,还需加强系统性制度设计,唯有如此,才能让“本升专”持续培育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