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田间地头,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创始人
2025-10-28 10:43:40
0

原标题:躬身田间地头,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激起全校上下热烈反响。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何培养堪当大任的新型农业人才,是一道值得恒久探索求解的“考题”。承载厚望的中国农业大学,怎样交出一份令祖国和人民满意的“答卷”?记者走进百廿校园,遍访师生、深入探寻。

情系乡土、强农报国,上好校本“大思政课”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耸立着两座灰白色的石墙,上书四个遒劲的大字:“教民稼穑”。

这背后,是岁月难以磨灭的家国情怀——

1905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开启了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先河。自此,师生们便把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怀着“知识报国”的炽热理想,写下一段又一段佳话:

1940年6月,1925届毕业生乐天宇带队从延安出发,历时47天、横跨15县,完成了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收集2000多件重要标本,撰写《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提出开发南泥湾的建议;20世纪60年代,蔡旭教授助力北京小麦亩产突破300斤;20世纪90年代,许启凤教授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农大108”,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玉米品种首位……

大雁南飞北归,小麦绿了又黄,一年一年,宛若岁月的节拍。

如今,中国农大已培养30余万名毕业生,大多扎根在农业发展和强农建设领域最前线。

动人的故事,在新时代续写——

甘肃石羊河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康绍忠带领团队扎根几十年,系统揭示了石羊河流域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建立了高效、先进的技术模式,助力石羊河流域逐渐恢复了“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游鱼无数”的壮美景观。

“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谈起“梨树模式”如数家珍,他带领团队在吉林创立的保护模式,已广泛用于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黑土地保护。

云南勐腊河边村,2015年起,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团队扎根当地,带领村民开办“瑶族妈妈客房”,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从人畜混居的破旧木板房搬进了干净整洁的瑶族民居……

“我们把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用好校史上的红色资源,讲好优秀校友的爱国奉献故事,让这堂‘大思政课’浸润心灵,指引学子们选择正确的人生航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介绍,“学生们非常欢迎!他们说,从‘教民稼穑’的朴素追求到‘强农报国’的使命担当,一代代农大人情系乡土、矢志报国的身影,是最值得追随的人生榜样。”

扎根乡野、服务“三农”,在实践中铸炼使命担当

10月16日,河北省曲周县传来好消息:中国农大创建的“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田产量再创新高,每亩玉米产量达826.6公斤,加上冬小麦的730.8公斤,粮食周年亩产连续2年超过1.5吨,同时实现了大幅度节水节肥减排。

这是农大人在曲周这片热土上交出的最新答卷。

时间回到1973年,青年教师石元春与辛德惠等人响应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头扎进河北曲周白花花的盐碱滩。带着“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的誓言,师生们和村民一起吃“三合面”、住“三漏房”,经过多年攻坚,终于让23万亩盐碱滩变为“米粮川”。

自此,中国农大与曲周结下不解情缘。2009年,中国农大在曲周创立科技小院,师生们长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

每天,小院里都有乡亲们来求方问计:

“您快来地里看看,我种的西瓜怎么没成熟就开裂了?”

“我家苹果树上肥上得足够多,可为啥产量越来越低?”

“葡萄掉果快掉光喽!这可咋办”……

“村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必答题’!”小院的师生们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用知识和智慧帮乡亲们排忧解难。而这样的实践,也指导着教学科研围绕实际需求及时转型,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性循环。

按照“边学边干”的思路,从小麦到西瓜,从苹果到油菜薹,河北曲周、云南大理、吉林梨树、海南三亚……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中国农大的师生们。

“科技小院建立16年来,没有一个学生退缩。他们在一线实践中得到了在实验室无法获得的锻炼,这也让他们眼里有光、脚下有力、脑子里有想法。”谈起小院的同学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科技小院模式发起人张福锁甚感欣慰。

“究竟有多少农大人扎根乡土?具体数字我并不掌握。但我知道,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在这儿,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在这儿。”曲周实验站第六任站长郝晋珉说。

今天,科技小院模式已经辐射全国高校。2025年,全国科技小院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全国157家培养单位已设立科技小院1800余个,覆盖全国31个省份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坦桑尼亚、巴西等11个国家建设国际科技小院14个。

科技小院只是中国农大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缩影。为鼓励创新资源和人才力量走出校园“象牙塔”、投身“三农”主战场,中国农大建设了以“三院两站一体系”为重要抓手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中国农大共建设了6个地方产业研究院、7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220个科技小院、302个教授工作站、23个校外实验站,拥有9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他们在神州大地上为“三农”事业贡献着力量。

课程重塑、专业迭代,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中国农大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一群群鱼儿在几个直径一米的透明水缸中游来游去。一旁电脑上,含氧量、水温等水体信息不断更新,智能系统会根据生成的综合数据,对水环境进行实时调节。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方向,新增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等新农科专业。同时,学校瞄准农业科技产业新业态,重塑升级本科课程体系。

“选对了!”未来技术学院强基233班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本科生张铎骞,这学期选修了作物田间技术实验课。得知课上将在实验田里种植冬小麦、冬油菜等作物时,他满心欢喜。

张铎骞所选的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是中国农大于2022年设立的新专业,也是该校设立的6个全国首创专业之一。去年,生物育种方向在多个省份的录取最低分超过了传统热门专业。

变化还反映在课程表上:建设生命科学、工学与信息科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五个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体系,打造78门大类平台课,面向全校聘任逾700人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着重强化学生跨学科思维与能力培养。

面对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需求,中国农大还设置“园艺+AI”“动物科学+AI”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突破智慧农业单一专业发展局限,构建了灵活多元的“智慧+专业”格局。

10月13日,在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农大校长孙其信发布了“神农大模型3.0”。这是目前全国覆盖农业学科和场景最全的大模型,具备农业知识问答、生产决策推理等功能,标志着我国农业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阶段。

据介绍,神农大模型主要专注于农业领域的教育与创新研究,还可借助其进行生物防治,比如用来识别病虫害虫的种类,研判如何采取措施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我们在新起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强农报国使命担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表示,学校将“在培养知农爱农专业人才中夯实根基,在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中勇攀高峰,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彰显担当,奋力写好支撑农业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答卷。”

(记者 陈 鹏 通讯员 刘 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多彩新论】有倾听就会有精彩的... 近日,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驼人新城学校的小学部,举办了一场“校长听证会”,在网上广泛传播。“不喜欢吃果...
加强挫折教育,让孩子们“雨天也... 近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提出,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
关于核对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 关于核对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网报信息的提醒(三) 各有关考生: 因有考生在2026年全...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三个转化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张泰城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要着力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进一步加...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考生 2026硕士统考报名今... 根据《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要求,统考报名将于2025年10月27日22:00结...
10余省份启动2026年高考报... 近期,多地2026年高考报名工作陆续开启。目前,已有10余省份启动高考报名。2026年高考有哪些新变...
生命教育,还需补上哪些课?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教育部近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要求“加强学生生...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2025-2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6年河南高招艺考分7个大... 河南省2026年普通高招报名网上信息采集今日开始,艺术类招生率先启动。据悉,明年我省高招艺术类招生分...
动画考研真题获取指南 在众多艺术类研究生考试中,广州大学动画专业的考研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
新华视点丨生命教育,还需补上哪...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生命教育,还需补上哪些课?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郑明鸿、周思宇、张子...
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校长胡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
设计桥梁: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跨... 选题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优化综合实践活动...
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昆明... 中国日报10月27日电 10月25日-26日,主题为"厌学•休学•复学"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
专家学者齐聚杭师大 共探大中小... 人民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李昉)近日,浙江省“真理的味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金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