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对于调节心情、增加气氛、提高素养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动物、植物又与音乐有什么关系呢?音乐在动物、植物的身上同样是有奇特效果的。
美国一名著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在动物园里演奏提琴,同时观察各种动物的反应。结果发现:蟒蛇昂首静听,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动;蝎子起舞,并伴随音调的抑扬变化其兴奋程度。此外,熊直立静听,狼恐惧哞叫,大象喘着气,似乎在表示愤怒,猴子不断点着头做出各种姿态。这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是既普遍又极其原始的,以至动物虽不具备人对音乐的那种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但仍能欣赏音乐,并受其感染。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音乐确实能影响动物的生理及行为变化。
在动物中,音乐造诣最深的当首推鸟类。这不仅在于鸟的声音响亮,还在于它们唱的曲调风格多样,富有韵味。有人专门研究过鸟儿的鸣叫,在这些声音中除了表示警告、求偶等意思外,还夹杂着许多重复的不可思议的优美歌声。野云雀能发出许多音符,这些音符可编成三至六音符一组的乐句,从而作出50种歌曲。对于动物的音乐感,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动物追求生活美的本能。
音乐既然能影响动物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对牛弹琴也就并非全然无用。“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此段文言文出自汉代牟融(理惑论》,说的是音乐家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雅的琴曲,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但改变曲声后牛就有所反应。作者认为,牛并非没有听到琴曲,而是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国内外就有人发现让奶牛在进食和挤奶时听音乐,可以加大奶牛的食量和产奶量。2007年,媒体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布村奶牛养殖场内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位少女在牛棚里对着奶牛弹琴。据养殖场主介绍,给奶牛每天听2小时舒缓的音乐,每头奶牛可多产奶1公斤多,这就是音乐的作用。挤奶时放音乐,消除奶牛挤奶时的紧张情绪,可促进奶液分泌,增加产奶量;喂饱后放音乐,可促进奶牛的吸收消化,增加食草量。同样,“对鸡奏乐”也能增加母鸡的下蛋次数,获得更多的收益。
然而,如果长时间地播放音乐,则会形成让动物们格外反感的噪声污染,极大地影响动物们的日常生活,进而造成养殖经济效益的降低。
一般人们总认为“草木无知”,以为植物既无大脑,又无神经、视觉和听觉,不管是多么美妙动听的音乐,还是紧张恐怖的音响,都不会对它产生作用。但事实上,许多植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它们可以起到神奇的功效。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不是冷若冰霜、毫无感情的。外国专家学者也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据报道:法国声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把耳机套在他所种植的番茄上,每天播放3小时优美动听的音乐,番茄竟长到2千克重。英国人用音乐刺激法培育蔬菜也取得可喜的成果:居然种植出13千克重的甜菜和25千克重的卷心菜。印度有人专门给黑藻举行过“音乐会”,每天早上定时演奏,甲组黑藻听的是宁静优美的《小夜曲》,乙组黑藻听的是烦躁刺耳的噪声。谁知它们真的有情,听乐曲的长得朝气蓬勃,听噪声的变得萎靡不振。这些试验说明,植物存在着“初级的神经系统”,对音乐反应敏感,不同频率的音调与音乐,能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并能将音乐变成“肥料”促进植物生长,这些植物为什么会感受音乐,并且闻声起舞呢?科学家发现,植物细胞像动物细胞一样,也会产生电流。植物体内的细胞如同一个活电池。当接触植物体非对称的两个电极时,两极之间便产生了电位差,形成电流。植物细胞产生的电信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植物体内传送。植物的维管束、叶内薄壁组织和胞间连丝都可能是电信号的传递者。当演播的乐曲或歌声传到植物体内,声信号可以变为电信号,从而为植物体所感知。同样,植物电信号也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而有节奏地变化。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把测到的植物体内的电位差输入电脑,利用处理杂音的音程转换软件将植物的微弱电流变成声,再改编成音乐。他发现不同种的植物,能感应不同气质的音乐。
更为奇异的是,植物最喜欢“听”的音乐是东方音乐,特别是印度的西塔尔等弦乐,有的植物听了这些音乐后,能以正常速度的两倍生长。继弦乐之后是古典音乐,这时植物会朝着声源的方向生长。另外,爵士乐、民间音乐、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好像对植物完全不产生影响。而摇滚乐是令植物讨厌的,因为植物总是向远离声源的方向躲避,甚至出现生长发育异常的现象。
总之,音乐不论是对人类,还是对自然界,都有着非常奇特的“功能”。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发掘音乐对人类及自然界的特殊“功能”,使音乐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服务。
(摘编自史文婷《音乐熏陶下的动物与植物》)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动物与人类都能欣赏音乐,并受音乐感染,但两者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准有着高低之分。
B. 鸟类具有音乐天赋,其鸣叫大多为不可思议的歌声,这说明除了生存本能,其也有追求生活美的本能。
C. 植物没有动物和人的听觉神经,但可以通过自身细胞产生电流,将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来感知音乐。
D. 动物和植物都像人一样对音乐有着偏好和独特品味,它们往往最喜欢“听”弦乐,而不喜欢听摇滚音乐。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生动,“音乐爱好者”“肥料”分别说明了植物能感知音乐,音乐能促进植物生长。
B.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事例以及一些具体数据,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写给牛挤奶时和喂饱后放音乐,分别论述了音乐对动物心理、生理两个方面的神奇效果。
D. 音乐的特殊“功能”可应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音乐对动植物有奇特“功能”的一项是( )
A. 在印度,居民们要驱除住宅附近的毒蛇时,会请玩蛇人来吹笛子,让毒蛇随着笛声自动爬出洞来。
B. 一项调查显示,长时间不在家的养狗家庭,如果离开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狗狗不易患孤独症。
C. 云南有种叫“风流草”小草,当在它附近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或唱歌时,它的叶片就会翩翩起舞。
D. 法国一家酒庄在葡萄园中播放巴赫、贝多芬、舒伯特音乐,葡萄释放出更多单宁,酒味也更浓郁。
4. 文中引用“对牛弹琴”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
5. 假如你是某植物园的管理员,你会如何利用音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做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镇柞的山【注】
贾平凹
古时有个标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是便有了西岳之险,峨眉之秀,匡庐幽深,黄山峻伟。镇安柞水一带的山,纵横千里,高耸入云,却从未被天下知晓;究其原因,似乎所有名山的特点无不包括,却不能准确地有一个两个词的结论。
整个镇安柞水的版图,自有半水半田九分山之说,高大是少见的,布局又都突如其来,没有铺设,也没有枝蔓,方圆几十里一个大山岭接着一个大山岭。沟壑显得少,却显得深,迷离叵测的曲折并不突出,但长得要命,空气阴沉如经过了高度的压缩。道路常是从山下往山上盘旋,①拐一个弯,拐一个弯,再拐一个弯,路面随着拐弯而左高右低,右高左低,车似乎不是在行路,而是在轧一条斜仄不平的钢板。一个弯与一个弯垂直线只有十米左右,弯路却至少二里,常常四个轮子的倒没有一头羊爬山快。
百思不解的是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就居住得有多高。那一家一户间或就在一片树林子里,远远已经看见,越近却越不能觅寻;或许山岩下又有了住房,远处一点不能发觉,猛地转过岩头,几乎是三步五步的距离,房舍就兀然出现,想不来那砖瓦是如何一页一块搬上去的。瀑布随时都可以看见,有的阔大,从整个石梁上滚下,白的主色上紫烟弥漫,气浪轰动着幽深的峡谷,三四里外脸上就有了潮潮的水沫的感觉。有的极高极高,流下来,已经不能垂直,薄薄的化为一带,如纱一样飘逸。
遗憾的是地太少了,地里又都是黑碎石片碴儿。这类土,如果在别的地方,寸草也不会生长,这里却最适宜种苞谷、洋芋、扁豆、绿豆、芸豆、黄豆、南瓜、红薯,农民称道这石碴儿里有油。那一种老苞谷,颗粒并不大,却十分饱满,是离太阳近的缘故吧,太阳的金黄使其灿灿发光,做饭易糊锅,嚼起特别味长。洋芋只要下种便有收获,两个洋芋在火塘边烤了,便会吃得连打饱嗝儿。
深山的林浩瀚无边,森林开发队一日一日在那里修路建场,但那些可作栋梁的松树、柏树、栲树、槲树、桦树,路险不能运出,只好在那里枯死、腐烂。浅山里有野兔、山羊,深山里有野猪、狗熊。山民们三四人、七八人结伙成队上山围猎,守点的严阵以待,赶山的大声吆喝,那阵势雄壮得如古罗马大战。虽每个村子少不了有被野兽抓破了头、脸的残疾人,但出猎便不空回。
山果在这里最有特色,桃儿都是茶碗大,一律歪嘴儿,白的嫩白,红的艳红,是山中少女脸的缩小。夏天的日子里在山里行走,几天几日也用不着去吃五谷,这种仙物可以吃饱又不伤胃。秋天的板栗、核桃更是满山遍野,无家无主,只要你肯捡就是。常常在日暮时分,听见山的这儿那儿有着山歌,和者盖寡,间或就见河中有了木排,人在上边坐着,三点两点,归家“一叶扁舟”去了。随之,②山洼处处冒起炊烟,四野云合,鸦群盘旋,三三五五的剪了尾巴的狗在吠。
地以人重,人因地灵,镇柞地处偏僻,挺生者不多,但山川蜿蜒,灵淑之气有结,人才仍辈出矣。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山里一天一天发生着现代的变化,山外一天一天也认识了这块土地的神奇和丰富。
现在年轻的山民已经彻底看不起父辈那种急于谋生而缓于谋道的生活,不愿那种六七人合挤在一炕的习惯。尽一切力量去求学,学成回来,不死缠身于那一亩二亩瘠贫的山地,勃勃欲兴之气甚盛。生在山里,重新认识山,靠山而吃山:光挖药一项,天麻、猪苓、党参、肉桂,家家门前屋檐下都是一晒一席;扩大茶园,自办茶坊;种植桐树,榨取桐油;割土漆而置染新式家具,请工匠熟制各类皮革……山上万宝俱全,土特产运出去,③钱财就源源不断流淌而来。商店里,开始出售手表、电视机、录音机,也有了姑娘们穿的高跟皮鞋,也有了小伙子们的黑墨蛤蟆镜。
山高水激,小型水电站日益发展,村村都有了电灯、电磨、粉碎机,用不着在屋角的手摇石磨上磨了。那板栗、核桃、猕猴桃,因为有电,可以机器加工,其罐头畅销全国。更有那一山栲树、槲树,放养起山蚕,一年两次,收成好不壮观。且家家注重起种桑,不养蚕的摘叶卖,养蚕的有丝织绸,不能自织便将丝卖,无丝而又不能买者就多代人缫丝。于是,县上机构庞大的丝绸厂就建成了,④一座丝绸厂是镇柞最大的工业,亦是最大的文明之地。大凡别的地方,代表当地富裕的标志是商店,代表当地人物容颜的标志是剧团,但镇柞的丝绸厂却两者兼而一身地代表了。工厂招收工人的条件要干净利索,眼明亮,牙整齐,心细,手巧,故机器织出的绸缎如霞如云,管理机器的女工华美娇艳,简直使你不能想象这山野之内竟有如此风流人物。
老一代人流传的俗语有: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现在竟成为一种讥讽的笑话。在县城村镇,夜里的彩色电视机占却了所有人的心身,一场国家队的排球赛胜利,竟也会几十人,近百人连夜游行庆贺;一次电影百花评奖、一次全国小说评奖,竟也会有十几人集体写票寄往北京。虽然他们不像城市人那样节奏迅速地向现代化迈进,但你热羡这里水好,用不着漂白粉;这里的空气好,用不着除尘器;这里的花草好,用不着在盆里移栽。城里的好处在这里越来越多,这里的好处在城里却越来越少了。
1983年7月18日
(有删改)
【注】镇柞:镇安柞水一带,在贾平凹的家乡商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华山、峨眉、庐山、黄山等名山引出镇柞的山,突出其特点,也隐含着作者的骄傲。
B. 上山围猎部分着墨不多,却写得波澜壮阔,可见过去山民虽生活艰难,但斗志昂扬,充满韧性。
C. 文中的加点词“挺生”,可以结合后句“但山川蜿蜒 人才仍辈出矣”判断其含义为“杰出”。
D. 老一代流传的俗语成为讥讽的笑话,可见年轻人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也体现了两代人的隔阂。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运用反复,多次强调“拐弯”,可见山间道路盘旋曲折之态,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B. ②句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出傍晚乡村的热闹,又展现了恍若世外的静谧之美。
C. ③句“流淌”一词写钱财像水一样连绵不绝,夸张地表现出山里经济发展速度之快。
D. ④句承上启下,引出后文对工厂、工人面貌的夸赞,也表现了新时代山里的蓬勃之气。
8.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先说“这石碴儿里有油”,又说“那一亩二亩瘠贫的山地”,前后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9. 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些花花草草……小巧甜腻”的文风,请结合本文谈谈贾平凹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曰:“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公对曰:“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深纳其言。右仆射封德彝等,咸共非之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魏征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公曰:“若言人渐浇讹,不返淳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邪?”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力行不倦,三数年间,契丹、靺鞨内附,突厥破灭,部落列为编户。太宗每谓侍臣曰:“贞观之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王道,唯魏征劝我而已。我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夷宾服。此皆魏征之力也。”又复谓公曰:“玉虽有美质,在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约我以仁义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见之。”公再拜,谢曰:“匈奴破灭、海内康宁,自是陛下威德所加,实非群下之力;但喜逢明圣,不敢贪天之功。”太宗曰:“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何故饰让也。”
(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封德彝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象、鲧、共、驩、飞廉、恶来、楚商臣、蔡般、许止、齐庆封、鲁侨如、晋智伯,岂秦、汉以下之民乎?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春秋之民,无以异于三代之始。帝王经理之余,孔子垂训之后,民固不乏败类,而视唐、虞、三代帝王初兴,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战国之末,诸侯狂逞,辩士邪诬,民不知有天性之安,而趋于浇,非民之固然也。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乃益以增民之离叛。隋文不知而防之若雠,乃益以增民之陷溺。逆广嗣之,宣淫长佞,而后民争为盗。唐初略定,夙习未除,又岂民之固然哉?以太宗为君,魏征为相,聊修仁义之文,而天下已帖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辫归诚,不待尧、舜、汤、武也。垂之十余世而虽乱不亡,事半功倍,孰谓后世之天下难与言仁义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标点有改动)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约我以仁A义B使朕功C业至D此E公亦足为F良匠G唯惜不得H使封德彝见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响,名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用法相同。
B. 任,使用,与《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的“任”意思不同。
C. 夙,往日、往昔,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夙”意思不同。
D. 解辫,旧时少数民族多结发辫,解辫谓改用汉人服饰,以示归诚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想要施行教化,以封德彝为首的朝中大臣都反对,只有魏征坚决支持,太宗听从魏征的话,实现了国家安宁。
B. 在论证“人渐浇讹”这一观点时,封德彝等人举了秦、汉统治者教化失败的例子来佐证,断言魏征没有认清形势。
C. 魏征既有远见卓识,又为人谦逊,当太宗自比为玉,将他比作打磨美玉的良匠时,他没有贪功,而是恭敬地道谢。
D. 王夫之既举了诸多名人作反例,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增强说服力,也有对具体朝代的分析,论据翔实,论证有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2)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何故饰让也。
14. 王夫之反驳了“三代以还,人渐浇讹”之说,他认为三代以后民风不好原因在于什么?请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别薛八【注】
孟浩然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
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
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
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
【注】此诗是诗人自吴越还乡,途经广陵遇见友人薛八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身在吴楚,相遇在广陵,将要去彭蠡,诗人叙事简洁,三言两语交代送别之事。
B. “栖栖”二字,是对首句“不得志”的具体诠释,也隐含诗人无尽的辛酸苦楚。
C. 诗人以时间为序,先交代二人相识,再言送别不舍,后如实写离别第二天的感慨。
D. 本诗语言不饰雕琢,自然平淡,感情真挚、浓郁,读来平易流畅而又余味悠长。
16. “追攀”意为“追随,攀登”,结合诗意,本诗尾联中的“追攀”应是“追随”还是“攀登”?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于六国败亡的原因,苏洵《六国论》从国家策略出发,认为“____________”,而杜牧《阿房宫赋》则从六国与秦国的相同之处入手,做出“___________”的判断。
(2)小王参加学校“中国之美”古代妆容复原小组活动,引用了温庭筠《菩萨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讨论古代女子眉形,引起同学们的热烈反响。
(3)暑假期间,小苏登上岳阳楼游玩,当看到洞庭湖水浩渺无极的气象时,对古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了真切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捕捉表情、识别情绪、揣摩心思、洞察意图……社交,是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应对的事情。有人就有社交, A ,人际交往本身就需要投入情感、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很难避免。
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额外精神消耗,总是担心踩雷,力求做到完美,则会把正常的“人际消耗”转化为不必要的“人际内耗”。与其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取悦他人、迎合社会期待中,去内耗自己, B 。毕竟,这才是人生的首要课题,真正能做到24小时形影不离、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自己。
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与自己相处,蕴藏着丰富的自我成长契机,能让我们全心全意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未来的社交旅程积蓄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状态重新出发。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请根据文段信息,给“人际消耗”下一个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 文中的“踩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极其形象生动,请简述这样比喻的缘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______。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21. 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花纹的玛瑙石子
②河底小小白石子
③深潭中为日光所映照
④水中游鱼来去
⑤皆如浮在空气里
⑥全看得明明白白
A. ③④⑤②①⑥ B. ④⑤③②①⑥
C. ③②①⑥④⑤ D. ④⑤③①②⑥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改成:“墙与瓦的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愉快的印象。”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现在年轻的山民已经彻底看不起父辈那种急于谋生而缓于谋道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父辈谋生只是为了活着,谋道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代人对“谋生”和“谋道”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C 2. C 3. B
4. ①增加科普文的文学色彩,使科普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可读性更强;
②通过引用典故,说明牛并非不听琴曲,以此论证音乐能影响动物 生理及行为变化;
③引出下文对音乐作用于奶牛的研究发现的介绍。
5. ①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了解植物偏好。利用音程转换软件等将植物的微弱电流转变成音乐,从而更好地了解植物的音乐喜好。
②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要选择植物爱听的弦乐、古典音乐等来播放,促进植物生长。
③适量播放音乐。每天要适量地播放音乐,避免因长时间播放形成噪声,影响植物生长。
6. D 7. B
8. 不矛盾。①两句话主语不同,前者的主语是老一辈山民,后者主语是年轻的山民。②在老一辈山民眼中,土地可以生长各种作物,供养人们生存,是“有油”的富饶之地。③对于年轻山民来说,土地里生产再多的作物也只能维持温饱,不足以支撑更好的生活,因此是“贫瘠”的。
9. ①题材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比如本文描绘乡村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②主题宏大昂扬。比如本文通过展现过去和现在山民生活的变化来讴歌时代发展,表现了山民精神的昂扬向上。③语言清新质朴。比如本文介绍山中景物时语言清新自然,贴近生活,十分质朴。
10. BEG
11. A 12. C
13. (1)一年就可以成功,确实不算过分。三年成就功业,尚且认为这件事(实现得)太晚了。
(2)我能够重用你,你也符合我的委任,这里面的功劳单单在于我吗?(你)为什么掩饰推让呢。
14. 原因在于统治者不修仁义。三代以后的百姓本质和以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统治者狂妄骄逞、荒淫无度、重用小人,把百姓当作仇敌,百姓才会逐渐“浇讹”。
15. C
16. 示例一:应是“追随”,“何处更追攀”写诗人想追随友人 的脚步,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伤感。①“何处更追攀”表达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符合送别的主题,与标题相呼应。②颈联描写樯高波远的离别之景,尾联自然由景入情,由此生发出不知何时再能相见的不舍之意。
示例二:应是“攀登”,“何处更追攀”写诗人想在仕途上攀登,又暗含对仕途的迷茫。①首联写“士有不得志”,强调自己和朋友皆为仕途不断奔走,尾联发出“何处更追攀”,首尾呼应,表达对仕途的追求。②颈联写离别之景,波涛汹涌,也预示着前路渺渺,自然引出尾联不知仕进何处的迷茫。
17.(1)弊在赂秦(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2)小山重叠金明灭 懒起画蛾眉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8. A 有社交就有消耗 B 不如学会和自己相处
19. 人际消耗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投入情感、时间、精力以捕捉表情、识别情绪、揣摩心思、洞察意图的精神消耗。
20. ①社交中他人的禁忌和地雷都是隐蔽的,特点有相似性;②二者都是在未发生前就忐忑不安,心理有相似性;③触犯禁忌和踩到地雷的后果都是突发的,结果有相似性。
21. C
22. ①原句用“黄泥”“乌黑”形容墙与瓦,色调与秋冬时节吻合,且与前文春天的桃花、夏天的紫色布衣相呼应,显现出颜色变化之妙。②原句将“实在非常愉快”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意味,而且原句用“实在非常”来修饰“愉快”更可见心情之快乐。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