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认识论意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创始人
2025-03-05 09:05:35
0

内容提要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基于中国实践,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是发挥认识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也是彰显文化主体性的过程,需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提炼中国话语的标识性概念,把握中国叙事的重点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一重要命题,体现了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认识的深化,反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深刻的认识论意蕴。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和世界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及其构建的内在机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立足认识的实践基础,把握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问题导向和价值立场

重大时代命题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文明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这深刻反映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基于中国实践的文化表达。话语体系主要指人们在实践和文化交往中,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来的表达、解释、评价与接受、理解、认同之间的认知关系,包括话语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方面,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思想、观点、概念及表达方式。叙事体系主要指对一定对象、文本、事实的叙述过程、叙述要素和叙述方式的总和。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基于中国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

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决定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问题导向。为什么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如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答案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存在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存在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实践发展要求我们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地表达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国际传播在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感召力、影响力不够强等问题。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方向;回应现代化问题、世界问题和未来问题,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课题;更好与实践发展、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相适应,着力提升话语和叙事感召力、影响力,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决定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价值立场。从认识论的维度看,实践是认识和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话语和叙事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途径和手段。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要求,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那么中国发展及其相关联的世界发展进程,决定了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基本内容。准确而凝练地概括和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让世界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从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出发理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中的文化主体性及基本特征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是发挥认识主体能动性的过程,也是彰显文化主体性的过程。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的实现,依赖于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实践生活、社会条件和制度保障。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自觉探索和遵循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总体而言,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过程中彰显文化主体性,应在以下几方面用力。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具体表现为坚持走自己的路,在精神和话语上实现独立自主,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学理基础。秉持开放包容,体现在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守正创新,体现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针对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交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依据不同对象、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叙事方式和载体渠道,把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引领潮流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生动地呈现出来。

从文化交流主体间的共性和个性把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基本特征。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叙事,是发生在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不是自说自话的封闭过程,而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体语境。一般来讲,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应具备客观性、独特性、具体性、融通性、互补性、生动性等特征。其中,客观性主要指真实性,这是话语和叙事具有影响力的前提。独特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具体性主要指话语和叙事应当是具体明晰的,而非停留在空洞的语言和抽象的宏大叙事上。融通性主要指文化交流的双方在话语语义、叙事内容和形式上应易于被对方理解,在表达方面能够产生一定共鸣。互补性主要指话语和叙事在不同主体间应具有可通约性和互益性。生动性主要指在叙事过程中,应当既具有理性的阐述又具有感性的表达。

基于认识发展规律提炼中国话语的标识性概念、把握中国叙事的重点内容

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内核是基本的概念和理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国话语的标识性概念,把握中国叙事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观点,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实践范例。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产生一系列引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观照现代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孕育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决定了不同文明在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上交融发展的鲜明特征。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应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多元共存、交融发展的特征,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展现中华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蕴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深层智慧。

将叙事重心落在生活中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现实生活往往最能打动人、说服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重在把握逻辑,将叙事的重心落在生活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生活中切身感受、现实境遇和共同期许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把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融入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中,不断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共情力和感召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5日 09 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法考最后一周冲刺攻略!再捞一把... 距离25法考只剩下一周的时间了 很多同学的备考状态 是不是除了焦虑还是焦虑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如何应...
凝心聚力第一餐 保驾护航师生“... 新学期伊始,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近日,大兴区市场监管局以辖区内中小学秋...
萌宝进校添活力 养正传习立规矩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8月29日,合肥市跃进小学校园迎来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萌新”——一...
家庭作业不该成家长作业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不少学生家长为给孩子恶补暑假作业而发愁,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手抄报、假期旅行打卡...
专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教师队伍... 本报北京9月7日电 (记者吴月)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十四五”时期,围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中央财政累计...
焦虑“内卷”困扰多!五招重拾生...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邹伟瑜通讯员盛丽娟 “鸡娃”“学区房”“996”“上岸”……这些被视作“奋斗符号”...
“智能交互实验教学关键技术研究... 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李昉)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平安中国)”重...
此家长会,非彼家长会 日前,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几所著名高校举办大学新生家长会的消息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专家批评这是大...
教育部要求各地落实师德违规“零... 教育部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展成效。 据介绍,教育部从严从...
当好大先生 做好引路人 □于晴 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这是属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节日。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
法考培训中心:法律职业梦想的助... 法大法考是典型的法考培训中心,依托中国政法大学深厚的法学教育资源,拥有三十余年培训经验。该中心汇聚高...
点亮少年科创梦想 多地举行多场... 原标题:全国科普月 | 点亮少年科创梦想 多地举行多场科普活动让科学触手可及9月6日,南京科技馆内光...
教育部:大力提升育人能力 不断... 原标题:大力提升育人能力 不断改善教师待遇5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发布会,介绍...
王鹤源:逐梦蓝天的科技少年 原标题:王鹤源:逐梦蓝天的科技少年 “每一次飞行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比赛都是成长的阶梯。”这是202...
福建省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 各位考生: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将于9月13日举行。为确保广大考生顺利应考,我...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推动职... □ 周爱青 “双师型”教师是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参与...
以更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全国所有幼儿园学前一年约1200万儿童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学期。根据《关于逐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