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创始人
2025-03-05 12:42:43
0

原标题:构建大学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也对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需要构建能进一步强化自身创新策源功能的创新体系,以适应我国科技发展从“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型的战略需要,适应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创新只有在适宜的创新体系中才能实现

   创新是大学的生命所在,大学要具有活力,就需要持续推动创新。这不仅由大学对知识无止境探索的特性所决定,也由其不断培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任务所决定。大学的创新,既有思想、观点、范畴上的创新,也有事物、路径、手段上的创新,还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围绕大学定位产生的“创新高地”“创新引擎”“创新第一动力”“企业创新的外部发源地”等表述,无不表达了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对进一步发挥大学创新效能的期望。

   要充分发挥大学创新效能,就要结合其自身条件构建创新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是一个与专门研发机构、企业不同的公共科研实体。大学里的创新不仅与科研活动直接相关,也与校园内的人事、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密切相连。如教学就是大学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教学可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个体或团队,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将头脑中的知识盘活,在与青年学生的交流中迸发出创新灵感。另一方面,因为只有在体系化环境中,才能持续推动创新。当前,大学已从过去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地位的知识生产者,转变为知识创新的合作者,决定创新的条件也已由过去简单的点和线拓展为各环节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有组织科研渐成趋势,科研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的建立更是打开了大学传统科研组织的封闭空间。这些变化意味着大学的创新活动必须嵌入创新体系中,否则科与教、产与教就难以融合,大教育、大科学就难以对接,教育、科技、人才就难以实现一体化发展,创新成果也就难以竞相涌现。

  大学创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许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围绕如何推动创新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如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与产业界联合建立创新中心等,但在创新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

   在认知观念上,部分大学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及定力不足,不能长期地、稳固地支持某一个科研方向;在日常管理上,往往难以突破传统选人用人的惯常路径,短期绩效导向以及由此衍生的浮躁学风仍然存在,科研评价中往往掺杂着行政权力和人情关系;在资源来源上,科研经费获取渠道相对单一且对财政性资金依赖过强。同时,大学在研与产、学校与企业关系中所发挥作用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上述短板造成大学创新体系不完善,使得部分大学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校内外环境,无法为知识的创造、扩散以及利用及时有效地提供所需的资源、组织和制度等条件,进而使得其推动创新的能力不强,自身拥有的人才、学科等优势也难以发挥。大学需要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突破现有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从教育、科研、人才的关联互动中理解和把握创新体系的科学内涵,进而下大力气完善自身创新体系,聚集能助力人才跃升、成就创新成果的体系化力量。

  从关键处着手构建大学创新体系

   构建大学创新体系,应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当前,应坚持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从树立注重实绩的工作导向、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政策、积极为创新创造开拓空间等关键点入手开展探索。

   坚持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大学创新活动源于师生、始于师生、系于师生。构建全面创新体系,大学要保证“资源跟着师生走”,为师生们释放创新活力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发他们志在创新、敢于突破的使命感。学校还应及时关切师生思想动态,借助数智技术常态化评估创新体系,精准跟踪和查找不同创新活动场景中存在的堵点、卡点、痛点,及时跟进调整相关政策。

   树立注重实绩的工作导向。大学要以注重实绩为导向,减轻师生不必要负担,使相关资源和师生精力集中于有意义的工作上。同时,有效遏制浮躁学风和学术不端行为,引导师生专注于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实施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鼓励和支持师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不断完善大学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分配机制,促进校内外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积极为创新创造开拓空间。努力将研究成果持续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跨学科研究性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足够学术志趣养成空间的同时,让教师在高阶性教学中教学相长。要给师生科研试错预留空间,鼓励其敢闯科研“无人区”。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和财务制度,打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流动通道,赋予师生更大经费支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的更大自主权。要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师生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交流学习或开展科研。

   (作者:罗志敏、胡燕娜,分别系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西南大学将举行建校120周年系... 人民网北京4月18日电 (记者孙竞)今天,西南大学正式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2026年4...
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原标题:点亮小听众的科学梦想   4月15日至16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昆明...
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研发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智慧林草创新团队近日以DeepSeek大模型为底座,成功研发出我...
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 原标题: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成立记者4月15日获悉,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日前在广东阳江技师学院挂牌成...
葛道凯:扎根中国大地 全面汇聚...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
赵险峰: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各... “教育强国,‘强’的使命任务在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做到自强卓越?在我看来,一定要坚持特色发展、各展所强...
教育部: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大学 人民网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李依环)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原标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开赛16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
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握好这把“双刃剑”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世界。但它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巨大机...
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 原标题:积极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
百余名博士扎根老城区   “感受到了满满诚意!”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博士潘思同,搬进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提供的人才房,看着宽敞明...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我家孩子才9岁,这半年体重增加了20斤”“孩子胖了,非常不喜欢动”……近期,首都儿科研究所成立...
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
以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变革   本报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丁雅诵)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
为青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 原标题:大连理工大学:塑造扎根基础学科的名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了“数艺交融,创想未来”系列活动。...
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 原标题:小麦基因组完整图谱绘制成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小麦育种全国重点...
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 原标题:湖南:政策“雨露”浇灌大学生创业梦想“当全国首支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5亿元的...
吉首大学:“四大行动”促学生全... 原标题:“四大行动”促学生全面发展“原来,制作一斤绿茶竟要56000多颗芽头,茶农要在枝头上采摘56...
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 原标题:人勤春来早 科特派助农忙“我们刚从洛川调研回来,在那里的苹果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