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楠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兴起,针对性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强调通过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提高人才供给精准度,从而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自动化类专业作为多学科交叉专业,包含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技术革新的基础性学科。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邀请企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以实习、实践、实训等形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夯实产教融合基础
高职院校在制订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时,应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成立自动化学术委员会,围绕企业实际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问卷等方式,深入自动化领域了解相关岗位及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从工作内容及招聘需求中获知所需的专业技能,并由此共同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确保教学内容适用性。适时开展创新实践。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自动化类专业实训基地,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鼓励更多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动化相关工作流程及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组建优质教师团队,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校企双方应积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通过调整自动化类专业教师结构,打造一支专业技能优秀、教学能力强的“双导师”师资队伍。提高校内教师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应为自动化类专业教师提供培训及实践机会,鼓励教师考取自动化工程师、高级技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在项目实施与技术研发中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教育教学积累丰富素材;协同构建教学工作站,企业为高职教师提供实践经验,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思路,在双向促进中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引进校外技能型教师。高职院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专家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以直播、录播、讲座等方式,将自动化类领域最新技术、工艺及行业标准传授给学生,保障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相匹配;提升外聘教师福利待遇,为其提供工作室,并按照教师标准发放工资,保护企业教师的合法权益。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科学衡量学生能力
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设置考核指标,综合全面考察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对自动化类专业教学的影响。构建多元评价主体。高职院校以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师生共同组成评价主体,负责综合评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项目等内容,根据过程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自动化类人才的需求。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除采用期末考试、实践报告、项目报告等综合性评价方式外,应以课堂表现、随堂测验、实习报告等过程性评价指标,着重考察学生对自动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后续教学计划。
(作者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工业互联趋势下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3JSJG624〉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