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文脉悠长
创始人
2025-03-06 00:42:05
0

原标题:弦歌不辍 文脉悠长

“大美文化,自信以持”。近年来,南京大学牢记“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的殷殷嘱托,坚持“以文化人、以教兴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勃兴新风尚,守正创新、多维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空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滋养心灵、提升审美,主动探索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大美和精髓,文化育人工作一派春意蓬勃。

以“文”启智 固本培元

自从本学期开设了“大美汉字”通识课,南京大学2024级本科生袁彬暠几乎每天都会练书法。“这门课让我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了更多元的体验!”袁彬暠说。

这门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等文化名家领衔开讲的通识课,引领莘莘学子醉心汉字之美。

持续优化人文通识课,深入实施“悦读经典”计划,用中华优秀经典文本润泽学生心灵,培养古今中外、文理兼通之才是南京大学近年来以“文”启智的方向。与此同时,举全校之力整合一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设立“南京大学美育工程”建设项目,构建“二六三”美育育人体系,则是以“美”化人的生动实践。

不仅如此,南大还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优势,在全国高校首开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积极推动“AI+文化”“AI+美育”,以AI科技赋能“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研究”,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力和文化创造力。

2024年,南京大学启动了文科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计划首批专项课题,拟用生成式AI修复南京大学博物馆藏汉校官碑、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唐明征君碑等多种名碑大幅整张拓片,并尝试结合其他版本,进行版本的AI跟踪、鉴定。

以“文”润心 激发热爱

2024年11月以来,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文献修复中心每周四下午都会迎来15名“小学徒”,他们的工作是对《红楼梦》程甲本进行修复与装帧,沉浸式体验“古籍修复师”的日常。

这门名为“何以补苍天”的课程报名情况火爆异常,往往一上线就被“秒光”。幸运“抢”到课程的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李卉表示,遨游在古籍特藏部近40万册的书海里,“脑海中会想象这本书是多少年前某位古人翻阅过的,鉴古观今,这样的感觉很奇妙。”

指导老师陈婧已在文献修复中心工作10年,她感言,这些年在带“学徒”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不少新方法新技艺是在和学生的讨论中产生的。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常常孕育出新的发现,比如高分子专业的同学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优化糨糊的配方,使其更适合用于文献修复。”

随着“国潮”的复兴和科技的进步,“我在南大修文物”成了学生争相体验打卡的新风尚。为此,南大不仅成立了“古籍保护与活化实验室”,持续加强珍贵古籍文献保护,还推出了“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等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手工造纸、法帖传拓、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古法制书技巧,为传承发扬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创新平台。

这几天,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考古成果展”正在南京大学博物馆展出。在南大,“跟着教授看展览”已成了博物馆的闪亮新名片,伴随着每一次展览的精心呈现,师生们不仅能近距离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考古发现,还倾听教授们的悉心讲解,进一步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以“文”弘业 厚植自信

前不久,作家白先勇携青春版《牡丹亭》时隔20年重返南大,连续带来3天的美学盛宴,在南大乃至整个南京城再次掀起昆曲热。“南大昆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也再度彰显了学校赓续百年的戏曲研究和教育传统。除昆曲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淮剧《杨根思》等经典剧目陆续进校演出,吸引了线上线下近6万人观看,传统戏曲的感染力在青年学子中持续“破圈”。

“听了白先生关于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记’的讲座,非常感佩,文化自信在跨越国界的艺术表达中显得尤为鲜明。”南京大学民乐团首席李亦辰说。2024年4月,他作为南大民族乐团成员之一,赴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参加“国际中文日”活动,并在肯尼亚、埃及参加“中非互鉴,美美与共”主题巡演活动。

近年来,南大青年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走出去”担任“文化使者”,推进“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为联合国纽约总部等开展中文培训,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的形象。

“让传统焕发新颜,让国粹闪亮世界。”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南京大学弦歌不辍、文脉悠长。新征程上,高校必须着力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在铸魂育人中激发活力,在创新互鉴中凝聚合力,切实发挥文化传播‘主力军’‘主阵地’‘主平台’的作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苏雁 通讯员 佘静 刘宇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以课程群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能的关键引擎。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立足西...
重庆举办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 本报重庆4月10日电(记者刘新吾)2025年“千校万岗·启航青春”重庆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双选会...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 据新华社澳门电(记者齐菲、郭雨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近日在澳门开幕,内地及港澳表演艺术...
为西部发展注入人才活水(评论... 从“东南飞”,到“西北栖”,这是西部地区人才工作结出的硕果,更照见广大青年赤诚的家国情怀今天的西部地...
让中华文化在华裔青少年心中生...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李成智礼堂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典在庄重的礼乐声中拉开帷幕。乙巳年黄帝...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年高校...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丁雅诵)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加大征兵宣传进校园工作力度,...
侏罗纪化石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原标题:侏罗纪化石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它们共同构建了动物演化的基本框...
心电采集有了新方式 原标题:心电采集有了新方式只需佩戴一条精致“吊坠”,就可以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持续的、不受运动限制的心电...
职业教育:从“热起来”到“香起... 原标题:职业教育:从“热起来”到“香起来”还要几步近日,杨艺杰、曹佳豪、赵智俊三位技师学院的教师因在...
“一根纱线”连起五位院士 原标题:“一根纱线”连起五位院士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
新型纳米凝胶喷雾 提升水蒸发... 原标题:新型纳米凝胶喷雾 提升水蒸发速率近3倍  记者4月7日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
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 原标题: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成功 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
电化学新工艺提取铁更清洁 原标题:电化学新工艺提取铁更清洁  美国俄勒冈大学化学家在9日的《ACS能源快报》上发表论文称,他们...
新研究优化硫族热电材料性能 原标题:新研究优化硫族热电材料性能  当下,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探寻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技术,成为迫切...
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 原标题:细胞能量代谢研究有了新工具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
负载型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原标题:负载型催化剂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催化剂的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用AI赋能“... 原标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用AI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疑问、入党入团、参军入伍、勤工助学、简历诊...
中药复方可精准狙击“蜱虫病”病... 原标题:中药复方可精准狙击“蜱虫病”病毒记者8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王涛教授团队发现,由...
甘肃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   据新华社兰州电(记者白丽萍)2024年春招以来,甘肃人社部门就组织百名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师走进高校...
实现废旧塑料高效分解转化   本报北京电(记者孙亚慧)近日,一支专注于固废处理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为废旧塑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