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人文精神融入价值塑造,不能让技术算法禁锢人的认知。要让人文情怀引导科学探究方向,不能让便捷的技术替代追问与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育评价方式。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成立。这是我们进一步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举措。
一所好大学,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应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而对国家甚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教育学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我们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重塑与培养体系重构,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青年成长发展新规律,把技术红利转化为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双提升”。
无论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是大学走出象牙塔,每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教育模式的变化。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秉持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大学应如何创新办学模式,在支撑强国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在传承传统中激发创新活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知行合一”等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构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根基。教育是一项有传承性的事业,守正才能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时刻叩问和坚守教育的本心,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启智、心灵的滋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要立足新的教育实践,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进行再发展和再转化,让我国的教育思想根脉不断、永葆生机。
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作用。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其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选拔方式等对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体系都有“风向标”意义。很多发达国家非常注重以高等教育引领带动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进而占据国际竞争先机。教育学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深入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关键问题,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人工智能时代更要讲人文,教育强国建设更要加强教育学的研究。要将人文精神融入价值塑造,不能让技术算法禁锢人的认知。要让人文情怀引导科学探究方向,不能让便捷的技术替代追问与反思。当学生有了人工智能学伴、教师用上人工智能助教,我们要研究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新特征,更要思考在人工智能之外,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加强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本报记者吴月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仪式上的讲话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12 版)
上一篇: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提升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