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邹伟瑜通讯员盛丽娟
“鸡娃”“学区房”“996”“上岸”……这些被视作“奋斗符号”的词汇,织就一张无形压力之网,覆盖教育、职场、婚恋等生活领域。
家长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奔波,孩子辗转于各类兴趣班;职场人在“996”之外仍需手机待命、处理线上工作;人们拼尽全力却愈发疲惫——这种普遍状态,便是当下热议的“内卷”。
9月7日,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专家带我们回到当下,练习“正念”。
解读“内卷”
“内卷”一词的起源,可追溯至对农业社会的观察:在土地资源有限、生产技术停滞的背景下,农民即便持续增加劳动力投入,农作物产出也仅能实现微幅增长,劳动的单位效益反而随之下降。
随着社会发展,“内卷”的含义不断演变,如今已成为对“没有发展的过度竞争”的精准概括——个体或群体投入大量努力,整体却未取得实质性进步,反而陷入“越努力越疲惫”的循环困境。
为何“内卷”会持续蔓延?专家分析,核心原因主要有三点:
从个体心态看,不少人受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稀缺心态”,既担心自身发展落后于他人,更对“成为平凡人”怀有深层恐惧,最终被迫卷入竞争漩涡。
从社会认知看,“成功”的定义日趋单一,“出人头地”几乎成为全社会公认的唯一标准,而“失败”则被悄然贴上负面标签,部分人在压力下只能通过消极方式缓解焦虑。
从外部环境看,社交平台上他人展示的“光鲜生活”,容易让人们不自觉陷入自我比较,滋生“自身生活不够理想”的失落感,这种情绪又会加重“内卷”带来的心理负担。
五招调整状态,走出“内卷”
专家强调,个体虽难以快速改变外部环境,但可通过主动调整自身应对方式,逐步脱离“内卷”带来的消耗与焦虑。
第一招:接纳平凡,发掘日常美好
多数人终将走向平凡的人生,但平凡绝不等于失败。认真做好自己喜爱的工作,用心关爱身边的家人与朋友,和亲友一起养花种草、烹饪美食、运动健身——在这些日常互动里,既能告别焦虑情绪,也能发现藏在生活里的小确幸,而这份简单的幸福,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招:重构认知,拥抱多元成功
不必盲目挤入他人设定的“成功赛道”。有人擅长学术研究,有人精通手工技艺,有人善于经营家庭生活——正是这些多元的价值,才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每个人无需勉强自己成为“最好的别人”,只需努力活成“独特的自己”,便是属于自己的成功。
第三招:聚焦过程,在投入中成长
努力的意义从不只在于最终结果,过程中的满足感与自我成长同样珍贵。在培养核心技能、推进工作学习的同时,不妨保留读诗、画画、参与义工服务等爱好,在创造与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心流”状态,让内心获得踏实与充盈。
第四招:主动“断联”,守护内心平静
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给生活留足“留白”时间。每天固定一段不刷手机、不看社交平台的时光,减少无谓的自我比较,屏蔽外界的嘈杂干扰。要知道,真实的生活不在朋友圈的动态里,而在亲身体验的三餐四季中:泡一壶热茶、听一段轻音乐,简单的小事便能营造清净氛围,帮你找回内心的平静。
第五招:践行“正念”,缓解当下焦虑
试着训练自己专注眼前事,吃饭时就专心感受食物的味道,睡觉时就安心放松身心,不被对未来的过度忧虑所困扰。深呼吸、瑜伽、散步、与人倾诉、书写心情等,都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式。
其中“正念呼吸”操作简便:找一个舒适的姿势,腰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腿上,可闭眼或轻柔注视前方地面,将注意力集中在空气进出身体的感受上;若思绪分散,只需温柔地将注意力拉回即可,无需自我批判;结束后慢慢感受身体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逐步找回专注的能力。
专家最后提醒,应对“内卷”既不是盲目跟风比拼,也不是消极放弃努力,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既要拥有努力向前的勇气,也要具备停下休息的底气;既能向往“诗和远方”的浪漫,也不忽略眼前生活的光亮。愿每个人都能在纷扰的世界里,重拾“饥来吃饭,倦来眠”的简单与从容。
作者:邹伟瑜 盛丽娟
责编:邹伟瑜
一审:邹伟瑜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