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不少学生家长为给孩子恶补暑假作业而发愁,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手抄报、假期旅行打卡视频、手工制作等作业,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只能由家长协助甚至代劳。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克服中小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在日常教学中,形式主义作业却屡见不鲜。不少学校除了要求家长必须陪做作业、批改作业并进行视频打卡,还有五花八门的节日主题手抄报,给家长们带来负担。
布置手抄报等创意类作业,原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观察生活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课外兴趣。但一些过于复杂的作业,超出学生认知和思考能力,只能推给家长。而家长代劳完成的精美制作,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还可能在学生中滋生攀比和虚荣心理。个别孩子自主完成的作品,又因相形见绌而心生失落。作业如此完成,不仅增加家长负担,于学生成长也无益,违背了创意类作业的初衷。
此类作业花样繁多。有的是基层教育部门为开展学校间的评比,在学区范围内安排的课外“规定动作”;有的是学校为塑造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设计开展的亲子类“自选动作”;还有的是个别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的一些主题竞赛类活动。这些活动,若按照务实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学生自主轻松地完成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脱离实际、为评而评、为赛而赛、为展而展,让家长过度参与甚至代劳,则完全走了样、变了味。
家庭作业不该成为家长作业。课堂教学延伸,不能伸得太长,把本该音体美劳等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带回家里推给家长。给学生家长减负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掌握好陪伴与参与的尺度,让孩子在真正的陪伴中快乐成长。课外作业要有,但是别出成“超纲题”留给家长做;评比竞赛可以搞,但不能搞得弄虚作假变了味;校园活动可以办,但切勿办得几方叫苦成负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下一篇:萌宝进校添活力 养正传习立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