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南大学立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发展各环节、科技创新各领域,不断激发教师躬耕教育事业、服务强国建设的澎湃动力。”近日,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
持续坚定教师潜心立德树人的信念
易红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组织特色工作坊、专题研修班、中期学生反馈咨询服务等活动,强化对教师“育人观”“教学观”“质量观”的引导,持续坚定教师潜心立德树人的信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
易红介绍,2025年,学校组织广大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内容、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等重点内容的变革进行充分研讨思考,合力打造数智融合赋能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开展系列校内教学比武、竞赛磨课、教学分享等活动,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学校将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教育、培养、管理等全过程、各方面。”易红表示,学校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师教育培训,着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效;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入职仪式和荣休仪式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易红表示,学校坚持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引导广大教师将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自觉追求,持续激发教师科研创新活力;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持续开展科研诚信及学风建设教育,着力健全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努力为教师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易红介绍,学校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新进教师、海外归国教师、研究生导师等各类培训班次的必修课,实现教师全覆盖;打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价值引领课堂、“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等,推出“致敬中南良师”“花开似锦”等专栏,讲好优秀教师的故事,让教育家精神可感可及。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当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教师作为开展科技攻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骨干力量,必须在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中作出更大贡献。”易红说。
易红表示,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教育引导教师聚焦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战略性科技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科技报国的生动实践。
易红介绍,十多年来,学校坚持顶层战略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把优秀教师放在重大原创成果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时代舞台上历练,在多个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13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2项;单项合同金额过亿元的成果转化达15项,获中国专利金奖3项。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好科研育人的主力军
在易红看来,人才培养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学校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实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联动,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是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师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思维;开设“前沿专题研讨”“科研方法论”等课程,将“科研命题”转化为“教学命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二是强化实践指导。探索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科研平台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立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升华科创班,实施“长周期+分层分类”导师资格认定制度,推动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双创活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指导工作。
三是深化产学研融合。探索建立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抓实抓好教育部供需育人对接项目,尤其是以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需求为牵引,持续引进优质产业资源融入学生培养,探索建立了“企业出题、师生答题、市场评卷”的校企联合科研创新项目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持续深化实化。
构建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创造良好治学育人环境
易红表示,学校探索构建了“四位一体”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为各类人才在学校治学育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强化顶层设计,规范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等行为。制定师德工作观测点,明确部门职责任务,细化学院工作内容,将师德涵育融入基层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注重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在导师遴选、人才计划申报、评优评先工作中作为首要条件,落实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不断完善师德评价制度设计。
“学校严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关,引入校院两级督导和两级领导、同行教师、学生等评价主体,探索建立由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三方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支撑业绩等维度。”易红说,学校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能力合格证”上岗制度,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新进教师100%接受教学方法与能力培训,将教学能力评价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
易红指出,学校坚持分类发展、多元评价和长周期评价,构建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多元化发展。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推行“学科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实现精准评价。坚持发展引领、科学评价,分类设立“创新驱动计划项目、前沿交叉研究项目、高端智库项目”,分别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前沿交叉领域开拓、智力服务能力提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施弹性周期的科研贡献评价,激发教师前沿创新动力。
“此外,学校还以成果转化运用、服务社会为导向,制定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信息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将成果转化业绩、专利推广应用前景、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应用情况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代表性成果范畴。”易红表示,学校明确要求未实现转化的授权专利不得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代表性成果,提高成果转化绩效在评价中的权重;突出特殊贡献,对长期服务艰苦地区、高危岗位、基层一线的教师,在考核晋升中予以政策倾斜,并将参与对口支援等重大任务的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上一篇:市领导看望慰问教师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