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
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场所;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10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从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培养健康用网习惯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十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十条措施》如是说。
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
针对学生考试升学焦虑问题,教育部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同时要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升学焦虑。
还要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
“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2025年,包括北京、上海、四川、新疆等多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细则为“2小时”提供支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从“1小时”增加为“2小时”。
如今,这一要求再次出现。教育部明确,要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同时,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保障。还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学生睡眠时间也是教育部此次关注的重点。教育部明确要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无序竞争挤占睡眠时间。
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加强短视频、微短剧等治理
针对网络沉迷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突出问题,教育部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侵蚀。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明确提到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类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和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管理。
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解释,此次明确,一是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实行建档立卡管理,在开学、考试、升学等关键节点加强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二是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常态化家校沟通,深化“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行动。三是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提升生活教师关爱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此外,教育部还提到要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校对 赵琳